广西党史故事|“我从上甘岭战场归来”
“黄继光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之一,他在牺牲之前,我们经常见面。上甘岭战役已经过去了69年,可每次一看电影《上甘岭》我就会想起他和牺牲的战友们,和电影相比,真实的情况更加恶劣……”说话间,老人不禁提起衣袖抹去眼角的泪水。老人正是黄继光的战友,从上甘岭战场上走下来的老战士韦宗景。
参军剿匪初立功
现年90岁的韦宗景,1931年7月20日出生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水源镇三才村宝盖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庭人口众多,家境贫困,韦宗景读完中学,就回家务农。
1949年11月,韦宗景踊跃报名参军。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土匪猖獗,横行乡里,扰乱民生,隶属广西军区宜山军分区的韦宗景,奉命随军开赴黔桂边区,开展剿匪战斗。
经过秘密侦察,他们锁定了匪徒盘踞的老穴,迅速制定围剿方案,集中火力,将匪徒一网打尽。
上甘岭激战负重伤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的国土安全。关键时刻,应朝鲜求助,韦宗景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连,改编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一营一连。1952年8月,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率队开赴朝鲜,韦宗景随队前往。
1952年10月10日凌晨2时,1连153名战士奉命前往上甘岭北山右侧597.9高地,接替5连的防御任务。韦宗景和战士们昼伏夜出,秘密穿过敌人的封锁线,神速赶到阵地。
经侦查,敌我对垒,平均距离不过150米。其中远距200米左右,近距大约100米。接防后,战士们除了抢占天然溶洞作为军事防御以外,还争时间、抢速度,挖战壕、修坑道、搭掩体、送弹药、寻找岗哨,架设机枪、冲锋枪射击点,以及手雷、手榴弹最佳投掷位置,做好战斗准备。
韦宗景1952年在朝鲜岭谷里留影。
头4天风平浪静。10月14日凌晨5时,风云突变。美军突然指派多架次飞机窜到韦宗景和战士们防御的阵地,投下重磅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燃烧烟幕毒气弹,共计500多枚;架设大炮300门,发射炮弹15万枚,向我军驻守的537.7高地和597.9阵地狂轰滥炸30多分钟,阵地硝烟弥漫。半个小时过后,敌军除了开来27辆坦克打前锋,还秘密指派9个营3000名士兵紧随其后,凶神恶煞地向我军防御阵地扑杀过来。
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战士们听令连长布阵,采取“人自为战,组自为战,阵地为战,灵活机动,以少胜多”的战略战术,痛击敌人。此次战斗共击退敌军21次进攻,歼灭敌军86人,击伤一批。
从尸堆里刨出半条命
1952年10月16日,作战指挥部获悉1连的战情后,一方面密电表扬,一方面快速命令135团迅速补兵增援。
接下来,战斗进入攻坚阶段。巍巍上甘岭阵地上,群山垂首,尘土飞扬,杂草灭绝,硝烟弥漫,敌军尸骨横七竖八……
10月28日,连长王二任命韦宗景为8号阵地战斗组组长,阻击敌人,驻守阵地。韦宗景奉命率领连部战士王绍仁、陈玉金,采用“组自为战,人自为战”的灵活战术,击退敌军进攻23次,歼灭敌人183人。可韦宗景的搭档王绍仁、陈玉金,不知什么时候已牺牲在阵地上。8号阵地,仅剩韦宗景1人驻守。
韦宗景定了定神,立即砌墙修补防御工事,居高临下,观察敌情,掌握动态,阻击敌人。另外,还将散落在阵地上的轻机枪、冲锋枪、手雷、手榴弹等武器弹药,分别散放在战壕前沿,以备阻击敌人,确保人在阵地在。
10月30日,敌人的一轮炮弹轰炸上甘岭8号阵地半个小时后,渐渐平息了下来。韦宗景迅速抓住时机,从防空洞里飞快跑到阵地。经检查,发现一挺轻机枪和两支冲锋枪被炸弹炸坏,其他弹药没有受损。
这时,一辆敌军坦克向韦宗景驻守的8号阵地猛扑过来。
半蹲半跪在战壕里的韦宗景,睁大眼睛机智地清点阵地上的手雷和手榴弹,将敌人放行过来约20米处,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十余枚手榴弹、手雷抛向敌军。当场将敌军坦克链子炸毁。现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还有20多个没有被消灭的敌人,嚎叫着冲向8号阵地。韦宗景操起一挺冲锋枪连续扣动扳机横扫敌人,当场毙敌15人,剩下7个敌军慌不择路,企图跑掉。韦宗景快人一步,闪身换到另一处战壕边上,将装满子弹的冲锋枪瞄准敌人,扣动扳机,子弹依次朝着目标射向7个敌人,敌人当场毙命。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韦宗景的腹部和右大腿部位不幸被弹头击中,顿时血流如注,渐渐体力不支,不由自主地瘫软趴在阵地上……韦宗景举目瞭望四周,发现他周围的战友不知什么时候已牺牲在阵地上。
祸不单行,坑道上的石头由于被敌人的炸弹和炮弹炸松了,不停滚落下来,砸到了他的头部,幸亏石头不大,加上头戴绒帽挡住,片石划破他的头皮,一个小时后,鲜血结成暗红色块状。由于大腿处伤得厉害,流血过多,疼痛难忍,加上饥饿交加,韦宗景头晕眼花,不久,便一头昏倒在战壕里。
不日,朝中大部队向敌军大举反攻,朝中救护队和收荣队(收尸队)迅速紧跟在后,负责北山右侧第1号至第6号坑道的清理工作。救护队负责把伤员转移至后方治疗;收荣队从战壕掩体坑道里,抬出牺牲的48位战士遗体,运送到上甘岭山脚下的荒地安葬。
在安葬前,收荣队先对战士的遗体进行反复检查,确认真正牺牲了才予以安葬。当收荣队战士周学田抱住韦宗景的头部,邹习祥抬着韦宗景的两条腿正往已经挖好了的土坑里摆放,准备掩埋时,周学田发现韦宗景的嘴唇微动,经再次用手伸进其胸襟确认检查,发觉韦宗景的心窝有暖的迹象,而且心脏在微微跳动。事不宜迟,周学田立即拿起随身背的军用水壶,拧开壶盖给韦宗景灌注了几口水,韦宗景只“哼哼”两声……
此时,正好朝中救护队赶来,周学田和邹习祥就把韦宗景交给4位朝鲜族姑娘。随后,她们用担架4步并成两步,将韦宗景抬下战场,送到朝鲜一对老夫妇家里救治。
韦宗景(右)和战友、救命恩人周学田(左)合影留念。
靠朝鲜军医乳汁重生
当晚,救护队专门派人护理韦宗景,用热水清洗他身上的伤口和污血,给他换上干净衣裤,但他仍然昏迷不醒不能进食。
经检查,子弹头还在他的伤口里如不立即取出,将危及生命。于是,救护队医护人员找来一个空炮弹木箱,取出4块木板,拼凑成战地临时救护床,然后再在木板上铺一些枯黄的野草和一张棉被,让韦宗景平躺在上面。
救护人员一人扶住韦宗景头部,两人抓牢他的双手,另外两人分别按稳他的双脚开始进行手术。主刀军医则用锋利的匕首,在火堆上烧红消毒,清理伤口烂肉,再用双手挤压伤口四周。几经反复,弹头顺着黑红的鲜血,在韦宗景的挣扎中被“挤”了出来……
韦宗景苏醒后,全身麻木疼痛,有气无力。虽说伤口已经消炎包好,但还处在愈合期,日常的俯卧起坐等都不能自理,全靠朝鲜族群众、军医、护士等轮流呵护才能勉强进行。
在韦宗景身体危重之际,时年38岁的朝鲜人民军军医金玉凤不顾繁缛礼节,发扬救死扶伤精神,把爱的哺育转移到韦宗景身上。每天,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哺乳期间的乳汁,一滴一滴地挤出来喂给韦宗景。经过半个来月的精心照顾,韦宗景的身体慢慢恢复。
如今每每谈及这事,韦宗景都感叹说:“我的第二次生命,是朝鲜人民军军医金玉凤妈妈给的。”
在朝鲜疗伤3个多星期后,韦宗景头部的伤很快康复。但是,大腿处被弹头穿过的部位,依然肿胀疼痛不已,脓血不止。经检查诊断,韦宗景伤情严重,需送回国治疗。
1953年2月3日,韦宗景住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留守总医院。经诊断发现,他的大腿骨胴有裂缝,骨髓渗出,需立即进行第二次手术,清出脓血缝补胴骨。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1953年5月8日,韦宗景康复出院。
这期间,连长王二传给韦宗景口信:上级首长决定授予你“一等战功”一次,授予“三级战斗英雄”一次。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决定授予你“三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颁发“祖国解放战争”勋章1枚,荣誉证书1本。
回国治疗期间,韦宗景荣立“三等战功”一次。同年,荣获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颁发“和平万岁”英雄勋章。
1953年5月,韦宗景康复出院,后复员回乡疗养。
1955年8月,韦宗景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10月6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国庆节观礼团代表之一,韦宗景和其他代表一起在北京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95年,韦宗景光荣退休。韦宗景说,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我想,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一定会心有所慰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