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在党50年|郑志光:扎根基层30载 无私奉献守初心
“不知不觉50年过去了,获得这枚纪念章,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虽然我已过古稀之年,但我始终保持赤城之心、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我要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郑志光满怀深情地说。
1945年9月,郑志光出生在云南省文山州栗坡县铁厂乡太和村。解放初,郑志光的父亲曾任太和村党支部书记,在父亲的教诲下成长,23岁的郑志光主动报名参加援挝抗美民工团,奔赴老挝修建战争物资运输道路。
在修建道路中,美军用飞机不停地来轰炸民工团修好的道路,每炸一次,就得修复一次。在一次抢修道路中,美军飞机突然来轰炸,郑志光趴在一坑道里,一枚炸弹就落在他附近,爆炸时那场面震天动地,掀起的沙土和破碎的弹片从他头顶呼啸而过,差一点就“光荣”在那里。面对如此危险,他依然毫不畏惧,毫不退缩,继续与战友们抢修道路。
久经战火考验的郑志光,于1970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郑志光除了与战友们修建道路,还自学汽车修理技术。通过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汽车修理的行家里手。在援挝抗美中,郑志光连续三年荣获“五好战士”光荣称号。
1972年3月,郑志光退伍回到云南老家。他结发妻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家庭承包土地少不够耕种,不得已另谋出路。远在广西田林县的一个亲戚得知郑志光懂汽车修理技术,便介绍他来田林县车队工作。
到田林工作后,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不计较个人得失,成绩突出,获得组织上的认可。1976年7月,郑志光被选派到高龙乡财政所工作。这一“沉”下去就是30多年,直至2005年9月退休。
郑志光到高龙乡不久,便把妻儿老小户口迁到高龙乡。当时,高龙乡高龙街零零散散住着几户人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郑志光是个闲不住的人,工作之余便在家庭承包地里种植蔬菜,他宁可自家少吃些,也要把自己种的蔬菜分给邻里乡亲,发扬舍己为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随着高龙乡金矿火热发展,高龙街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多,街道逐渐热闹起来,相关单位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应运而生。新建乡卫生院、乡汽车站等建设设计占用到郑志光家承包的5亩土地。郑志光知道后,他无条件支持政府征地,不要一分征地补偿费,给两户被征地户补偿土地费仍不愿征地的“钉子户”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在郑志光的影响下,两“钉子户”终于同意征用自家的承包地了。郑志光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讲原则,也要有人情味”这是郑志光做人的原则。郑志光在高龙乡财政所工作,主要任务是收缴农业税,群众可以用粮食或是现金的形式进行缴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群众交完农业税后,就不够当年的口粮,征缴工作十分艰难。
“交完税,我们家今年就吃不饱饭了,能不能不交或者是少交啊!”这是郑志光在收缴农业税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通过郑志光耐心地解释,大部分群众都能按时按量完成收缴任务,但仍有少数特别困难群众交不起农业税。为此,郑志光采取能收多少就收到少,不足部分,他就动员所里干部一起凑钱帮他们补上,待群众有了好收成,再把钱还给干部们。
从高龙乡财政所退休的郑志光,经常与老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每天还抽空看看书、看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同时,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尽己所能,继续发挥余热。他说:“现在国家强大了,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人民的齐心协力,国家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轻党员要珍惜现在,不要怕吃亏、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受累,好好提升自己、打造自己,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好、人民过得更幸福。”
纪念章熠熠生辉,映照初心如磐。“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是对老一辈党员艰辛付出的赞许,也是对新一代党员奋力拼搏的期许。(田林县纪委监委)
郑志光学习自治区第十二届党代会报告精神。
编辑:劳宛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