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满腔热血为革命的官平洋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在广西这方热土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这其中就有一位曾经赴日本学习寻求革命道路的贺州人——官平洋。
1921年,官平洋考入贺县中学,他刻苦学习,追求进步,阅读大量革命书刊,大胆宣传革命思想,勇敢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行动,并在四年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官平洋遭到国民党反动派追捕,被迫辍学回到家乡贺县,但他并没有停止革命运动。官平洋秘密联络进步人士,组织革命力量,同年10月成立了贺县第一个党团组织——贺县支部干事会。
贺县支部干事会积极与中共广西地委取得联系,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在莲塘、永庆、沙田等地宣传“二五”减租。后来,因中共梧州地委遭受破坏,官平洋在革命群众的掩护下得以脱险,此后便离开贺州去外地活动。
1930年,官平洋受聘到广州中山大学附中任教,他秘密从事地下党革命工作,并与该校进步教师中共党员陈此生、张海鳌组织了“星星社”,出版进步刊物,宣传革命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活动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学校被迫将他辞退。
官平洋只能转到广西教育厅工作,再次联合陈此生等人恢复了“星星社”,并以南宁《民国日报》(副刊)为阵营,继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思想。1933年,官平洋受聘到广西桂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在李大钊的学生杨东莼校长的支持下巧妙利用蒋桂矛盾,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宣传教育,为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
1934年,官平洋携妻子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日语学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尽量团结这批身在异邦的学子,官平洋与爱国学子成立了“文艺座谈会”“美术协会”等群众组织,以这种方式引导留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此外,他们还自编了《东流》《留东新闻》《杂文》等杂志来揭露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和黑暗统治,宣传爱国主义,抵制日本当局对留学生的无理限制与破坏,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大力支持。
1935年,官平洋、林基路和蒲风组织了一批左翼文化人,在日本举办了“社会科学读书会”,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左翼文化人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提高他们对革命的认识。同年9月,官平洋等人在东京组建中国共产党留东特别支部,并在东京留学生中物色入党对象,发展了大量党员,这些人成了我党在异国他乡的重要骨干。
1937年“七七事变”后,官平洋离开日本回到上海工作,任中共江西省委学委委员,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奔赴延安,从上海出发,步行8个多月,于次年2月到达,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随后被党组织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
1946年秋季,国民党军队侵占了辽宁省清原县城,此时官平洋正在清原县夏家堡工作,他组织各区100余人安全转移。撤离后官平洋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要求返回清原,开展游击战争。1947年官平洋在清原湾甸子区西土门子村遭遇国民党军队,战斗中他的左手腕负重伤,被埋在没膝深的雪里6个多小时,双手双脚被严重冻伤。战斗结束后,官平洋被送至长白山医院,可惜治疗无效,于1947年3月26日逝世,终年43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林省长白县人民政府在革命烈士陵园建立官平洋烈士墓,墓碑上刻“功在人民”四个闪闪发光的红色大字。碑文上赫然刻着:“官平洋同志党性坚强,作风朴素,从不计较职位之高低、待遇之好坏,工作只知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中国共产党之模范党员,中华民族之优秀子孙,相识同志,莫不敬仰。他的不幸牺牲,与世永别,则为党与人民不可补偿的损失!”(贺州市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