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老红军马崇德:他的故事曾被搬上银幕
马崇德,小名马海,书名马成祥。1917年1月1日出生于广西乐业县逻沙乡黄龙村,现年104岁,现住贵州省黄平县黄瓢乡屯上村。他的传奇经历,曾在2010年改编成电影《马红军》。电影的片名,就是当地的苗族同胞赠与他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他长征生涯最大的褒奖。
1931年,马崇德刚满14岁,乐业县逻沙乡的保长杨光录带人抓“壮丁”,要抓他去当兵。马崇德不愿意去,就逃到亲戚家。最后保长把马崇德的母亲抓到乡公所关押。马崇德知道后,独自去了乡公所把母亲换了回来。就这样,马崇德被乡警捆绑去当兵。
从1932年到1934年,马崇德经历过两次大战。一次是在南昌,一次是在湖南。他在南昌时是国民党士兵,被红军俘虏后,经过深思熟虑,加入了红军。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爆发。红军长征出发后遭遇了最艰苦的一仗。马崇德在过湘江时,左脚靠近脚腕处中枪负伤,没顾得上治疗,就跟随部队进入贵州抵达凯里附近,因为要过河,冰冷的河水让马崇德左脚上的伤口溃烂加重,他与10多名负伤的战友掉队,翻过黄飘大坳时,遭遇国民党部队和土匪的多次夹击,其他战友都牺牲了,只剩下马崇德一人。
由于身负重伤,马崇德倒在了凤凰山附近的一块田里。他迷迷糊糊看到一位苗族同胞比划着讲了几句话,就急匆匆地离开了,后来又带来另一位苗族青年,两人合力把他背走。当他醒来时,已躺在苗寨老乡家的床上,身上也换成了干净的新衣服,腿上的伤口也用草药包了起来。招待他的第一顿饭,就是鸡肉粥。
一个月后,马崇德的脚伤好了。他本打算北上追赶部队,但是周边没人知道红军的去向。不得已,他就在蒙加一带留了下来,给周边的地主干活过日子。期间,国民党几次追捕过他,但在苗寨老乡的帮助下,他先后辗转黄平周边的谷陇、加巴和旁海等地,和黄平等地的群众混熟后,他慢慢地学会苗语。和青年人聊天时,他就讲述红军故事、弘扬红军精神,讲一些红军在江西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动员大家也像江西一样成立苏维埃政府。因为在家里排行老三,因此大家都叫他“三共产”。
新中国成立后,马崇德很少再讲起自己的从军故事,周边的人一直都惦记着他的红军身份。“当时黄飘乡的干部听说他是老红军,让他回政府参加工作。”马崇德说,因为他不识字,而且也摆脱了苦日子,所以就谢绝到政府工作,最后政府分了一些田土给他,土改时还分到了大瓦房,并介绍他与当地的苗族姑娘王玉珍认识、结婚,两人后来生了3个孩子。
1986年,黄平县党史办成立,查清身份后的马崇德,才在当地政府的陪同下回到乐业县老家,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亲人。(乐业县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