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解放战争时期广西武装起义的第一枪
在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下街,有一间并不引人注意的普通民房。走近一看,“中共英家支部旧址”的提示牌让人肃然起敬。
1933年至1934年,湘籍中共党员陈学仁在钟山开展地下革命活动。英家地区出现的农民斗争活动,引起了他的注意和重视。
1934年春,陈学仁到英家考察斗争领导者朱维新和张赞周。经过一年多的考察与培养,1935年10月,陈学仁秘密将朱维新、张赞周发展为中共党员。在英家下街朱维新家的木楼上建立了中共英家支部,成为贺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英家支部建立后,一边积极设法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一边独立地开展工作。
1942年7月9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震动广西的“七·九”事变。
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经周密分析和比较,认为英家交通便利,人员交流频繁,党组织条件和群众基础较好,将省工委机关转移到钟山县英家乡(今清塘镇英家村),并且开展了近3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时任中共桂东特派员兼英家特支书记的吴赞之,跟随钱兴在牛垌开荒、种地、烧石灰,挑着百来斤的货郎担走村串户,来往于英家、清塘、燕塘一带,既做交通联络工作又为党组织筹集部分活动经费。
为了掩护找省工委汇报工作的同志,当时英家特支副书记、兼任英家支部书记张赞周,安排他们躲藏在自家房屋后面的马头山岩洞里,晚上给他们送水送饭,并为他们解决回去的路费。据统计,这个岩洞先后隐蔽保护党员约200人次,被誉为中共广西省工委的“秘密招待所”。
这段时间,中共广西省工委克服重重困难,保存和挽救了广西地下党组织,恢复了与党中央的直接联系,领导和推动广西各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5年夏天,由于革命斗争形势需要,中共广西省工委从英家村转移到昭平县黄姚镇。中共英家特支继续在英家一带开展革命斗争工作。
1947年,全国解放战争势如破竹。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开展国民党统治区农村游击战争、配合解放大军正面战场作战的指示,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在英家制定了广西武装起义斗争的战略决策,并做好会议内容准备,于4月初从英家出发到横县主持召开了全省各地区党组织负责人会议。
6月5日,桂东党组织根据横县会议精神,集中了3个中队60多人和几百名群众,在总指挥吴赞之的指挥下从油榨村的白岩塘分成两队进攻英家乡公所和英家粮仓,一枪不发取得了胜利,缴获步枪9支、手枪3支、子弹260多发、电话机1部,并开仓济贫将英家粮仓里的3000多担稻谷分发给贫困民众。
英家武装起义,打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地下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广西武装起义斗争的序幕,为后来广西各地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南宁市西乡塘区纪委监委 整理)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