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丘柳松:中共镇边县委第一任书记
丘柳松(1922-1951),原名丘文慰,广西陆川县白马村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镇边县(今那坡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1941年,丘柳松考入陆川中学。受兄长及同学影响,丘柳松喜欢各种进步书刊,在校期间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陈启明(后改名陈玉)同学,在陈玉的启发教育下,丘柳松深受启迪,对马列主义更加尊崇敬仰。
1943年6月,在陈玉介绍下,丘柳松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校一面读书一面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从此,丘柳松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毕生奋斗目标。
1945年,丘柳松离开陆川中学,参加桂东南武装起义。
1946年,丘柳松到越南北江省左祖,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对华侨开展革命活动。
……
每次调动工作,丘柳松都是欣然从命,有令必行,党需要他到哪里,就到哪里去。无论到什么环境,在什么岗位,任什么职务,都忠心耿耿,竭力为党为民工作。
深山发动群众 组织游击斗争
1947年5月,中共左江工委成立,抽调在越南工作的丘柳松回到靖镇地区担任靖镇特支组织委员。丘柳松认真贯彻执行组织的指示,为发动组织游击斗争,建立靖镇解放区而呕心沥血,日夜奔忙。
丘柳松以做长工为名,在平孟毗邻的靖西县西邦屯农会骨干高树德家隐蔽住下,白天上山看牛,利用看牛的山坡作联络点,经常与附近村屯的中共地下党员许胜南和农会骨干许秀好等人紧密联系,秘密商议革命斗争工作。晚上,丘柳松走村串户,发动农会积极分子,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的求生斗争日益发展。敌人大惊,国民党靖西专署(广西第六行政区专署)密令加紧侦缉共产党人。为提防敌特突然搜捕,丘柳松转移到偏僻的坡暖岩洞居住,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却干着为靖镇人民闹翻身求解放的伟大事业。
打击敌军进犯 捍卫人民利益
1947年9月7日,平孟起义获胜,国民党靖西专署惊恐万状,急忙调动300多人于9月11日从靖西出发,准备残酷“扫荡”镇边的弄获、果梨等村屯。丘柳松闻讯立即组织靖西西邦、古愁,镇边弄荡、上蓬、下蓬等地农会民兵400人左右到上蓬屯附近拦截阻击。9月13日上午8时左右敌方到达弄获村,战斗打响了,丘柳松身先士卒,固守阵地,沉着指挥战斗,我方武装处于劣势,但士气饱满,英勇顽强。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后撤退回靖西龟缩老窝。这一仗,虽只打伤敌军8名,却打破他们这次“扫荡”阴谋,挫伤他们的反动气焰,保卫了弄获、果梨等村屯人民生命财产。
1948年春,丘柳松在靖西葛吞、南坡乡一带贯彻落实中共靖镇区工委的部署,发动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封锁我方消息,收集敌人情报,输送合格兵员,努力发展生产,供应部队给养,伺机打击敌人。一天,新调到靖西的国民党正规军174旅26团,派一个连执行“清剿”任务,向巴书屯扑来,在敌强我弱的紧急关头,丘柳松首先考虑群众的安危,一面指挥群众疏散,一面与武装民兵对敌还击。结果,群众脱险,无人被捕。丘柳松等五人撤退到暴仁屯的森林中,以野菜当餐。
宣告解放六蓬 智退敌军包围
1949年4月,中共镇边县委成立,丘柳松任县委书记。这时,他在六蓬乡(今那坡县百都、那隆乡)一带工作。在对敌斗争中,丘柳松严格执行分化瓦解区别对待政策和统战政策,凡是愿意脱离反动派,靠拢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都设法争取过来,对罪大恶极的顽固分子,严厉镇压,不纵虎归山。政策的巨大威力,推动了革命洪流迅猛发展,在较短时间就打开新局面,六蓬乡全部解放。
1949年秋,农汉华等率领游击队100多人驻果把屯。敌方调动镇边、靖西、天保三县保安队共500多人围攻果把。丘柳松获悉,立即开会研究解围方案,并按照会上他提出的“调虎离山”计,兵分三路,各路带领几十人星夜出发到达指定地点,三路队伍均按规定的统一时间,分别在三个地点鸣枪,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然后迅速转移。国民党镇边县府不知虚实,听到枪声四起,震动山岳,德窝(今德隆)和那桑街均告急,误认为是游击队即将兵临城下,仓皇通知果把的兵力火速赶来救援县城。敌人中计,在果把的游击队,趁围我之敌准备撤往县城,包围圈开始松动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革命精神永存 先烈虽死犹生
丘柳松,重视培养教育干部、战士,关心同志疾苦,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一生忠于党的事业,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因长期处于艰苦环境中工作,丘柳松积劳成疾,经抢救无效,于1951年8月1日在镇边病逝,年仅29岁,安葬在镇边县人民公园,在其墓前建立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每逢清明节,那坡县工人、农民、干部、师生以及驻军官兵,纷纷到墓前缅怀先烈,默哀致敬。
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丘柳松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党员学习的榜样。(那坡县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劳宛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