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米小竞牡丹
清代诗人袁枚有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平淡简单,却寓意深邃。袁枚是一个注重生活美学的诗人,在随园中遍植花草,偶然发现了背阴而生的青苔,一经点化,充满与牡丹竞艳的力量。
从描写苔的生长环境,到巧用“恰”字展现青春,再到以米粒喻比苔花。诗人从自然景观里看到的,不仅是苔花的状态,更寄托进取向上、顽强豁达的情感表达。
《苔》还有另一首,“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亦是生动活泼,非常有趣。这两首小诗之所以能让人记住,是因为描写主角是不起眼的“苔”。
普通常见的苔,是古代隐逸诗人的独特选材。“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笔下是春日游园所见的苍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是刘禹锡隐寓了恬淡之心的草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王维的辋川胜景中、落日余光下的青苔。
袁枚认为“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翻开古典诗集会发现,诗人笔下许多都是常见的情景小物。如袁枚另一首《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传神生动描写了牧童“闭口捕蝉”的场景,表露了孩童的率直本真。
白居易欣赏具有坚韧不拔品格的原上草,才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清照钟爱不以娇姿取媚的桂花,才有“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韩愈赋予满天飞舞的柳絮榆钱生命力,才有“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郑板桥偏爱那立根岩石、根深志坚的青竹,才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之精神,跃然于此。
向阳花木易逢春,而苔却生在阳光不见的潮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自艾。它像牡丹那样开放,但是否能像牡丹那样能被人赏识,它从未在乎。景语皆情语,借物以喻人,应以植物的品格自勉,以傲然的精神自立。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什么?夏衍《野草》在中写道,是植物的种子。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艰苦方显勇毅,不易方显可贵,生命短暂平凡,斗争精神可贵,野草如此,苔花亦如此。(南宁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