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甘苦: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
甘苦,原名甘华明,1924年1月出生在广西扶绥县渠旧镇渠旧街的一个壮族家庭。1947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江地区游击队,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3月27日,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3年7月26日因病在南宁逝世,终年69岁。
甘苦青年时期思想进步,向往革命。1941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龙州中学,当时举国上下正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和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让他痛恨至极,自此埋下了对日本侵略者仇恨的种子。
在龙州中学,甘苦积极参与“三青团龙州中学筹备处”负责人刘广等人组织的青年学生抗日宣传活动,接触并阅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报纸、书刊。1943年9月,甘苦考上南宁高中,在刘广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革命骨干。1946年,高中毕业后,任扶南中学教师。鼓励学生学习进步书籍,反对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1947年春调任龙州中学教师,秘密参加党领导的地下活动,于当年6月投笔从戎,担任共产党领导的左江游击区民兵大队教导员。1948年调任中共凭祥县工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他在中共左江工委领导下,积极发展革命组织,掀起革命高潮。1949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左江支队三团政委。他在左江支队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转战于凭祥、龙州、大新、天等、崇左等地区,前后与国民党反动武装激战40多次,特别在1949年6月,他指挥部队解放养利(今大新)等县城,并于同年7月在八万桥战斗中,消灭了国民党“剿共三县联防司令”冯如惠的反扑。在这场战斗中,共击毙击伤国民党三县联防部队300多人,活捉联防司令冯如惠等官兵近百人,使国民党在左江地区一败涂地,为迎接广西全面解放打开了新局面。
1949年12月,广西全面解放,甘苦出任龙津县人民政府县长。随着革命工作的需要,调任中共龙津县县委副书记、书记。在此期间,他领导全县剿匪反霸、政权建设、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等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因而,1955年担任广西省手工业局副局长,参与领导全县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于1957年完成了全省手工业合作化任务。1958年初,又服从组织安排,下放到龙州,重新担任中共龙州县委第一书记。当时,他已是地厅级干部职务。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坚持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干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教导,做好本职工作,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久,甘苦奉命调任崇左和扶绥合并的左江县县委书记,1962年,崇左和扶绥重新分为两个县,甘苦留在崇左任县委书记。
1960 -1963年,崇左、扶绥一带自然灾害频繁,时任县委书记的甘苦经常带队深入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生产自救,抗击各种灾害。在旱灾严重的时候,他到江州、那隆一带,同群众一起寻找水源,戽水抗旱,抢插抢种,在江州公社住了20多天,钻了十多个山洞,同群众一起砌了一条300米长的引水渠道,拯救禾苗150多亩。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河池地区公署。曾经在崇左县中治穷治出成效的甘苦被调任河池地区公署专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甘苦调任自治区水利电力局局长,他时刻牢记“永远不能忘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古训,在任期间,全区共完成1739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化解了库区不少遗留问题,为广西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85年6月,甘苦当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苦积极站在改革开放前沿,连续当选为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并于1993年3月27日,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为国家领导人之一。他一生忠心耿耿,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他有四个子女,在中学毕业后,都按照当时规定到农村插队劳动。以后也按照知青政策安排到工厂或单位当工人。他经常对其夫人黄娟同志说:“我参加革命时便改名为甘苦,你跟我一辈子就要同我甘于受苦,不得贪图享受,要多想如何为党为人民做好工作。”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甘苦的一生,在建国前为民族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在建国后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扶绥县纪委监委)
编辑:刘亭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