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张镇道:从抓笔杆子到扛枪杆子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刘利金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7日 10:35 打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正值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的危难时期,广西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为了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兴亡分赴地下革命、抗日救国和解放战争的战场,成为当时广西党组织的主要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张镇道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张镇道(1912-1948),又名张明,梧州市蒙山县新圩乡新圩街人。


  张镇道青年时代在桂林第三中学读书,1931年考取广西大学。然而在广西大学只读了一年,因父亲病逝,家贫无以续学。恰在这时,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招生,于是张镇道顺利考入公费的广西省立师专。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张镇道目睹了民族危亡,民生日戚,满怀愤慨,立志报国。他在杨东莼、朱克靖等进步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与刘敦安、麦世法等成为广西师专进步学生的核心骨干。


  1936年3月,张镇道师专毕业后到广西龙州区乡村师范学校当教师,他一边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一边积极传播革命思想。1936年夏,当地中共党组织吸收张镇道入了党。从此,张镇道在党的领导下,以教师作掩护,积极开展革命工作。


  “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10月,张镇道根据党的指示,投笔从戎,到国民党军170师政治部任一个团的少校政训员,积极向官兵宣传我党的政策和主张,动员驻地民众抵抗来犯的日军。1939年5月,受广西地方行政干部学校校长杨东莼邀请,地下党组织调张镇道到干部学校任政治指导员,在此期间,张镇道为发展革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培养农村活动骨干做了大量工作。


  1944年秋冬,日寇先后侵占了桂林、柳州,党组织派张镇道到柳城组织群众抗日。到柳城后,张镇道担任民团副司令及河东办事处副主任,率领部队与从柳城县东泉镇、凤山镇来犯的日军作战。1945年6月,张镇道率领200多名抗日武装追击从融县、长安向柳州撤退的日军,缴获了大批军需物资,大大振奋了人心。  


  日本投降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张镇道转到桂林师范学校,继续以教师职业作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指导学生运动。


  1947年夏,张镇道秘密到了香港。不久,随原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副书记钱兴到粤桂湘边区部队司令部所在地的广宁四雍游击区,任部队干部训练班副主任。张镇道亲自授课,并作实战示范演练,为游击区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1947年秋,张镇道调任怀集县人民抗征大队(即怀东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率队挺进怀集,开辟怀东新区,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苦战。一次,他率队远道奔袭一个村庄的反动自卫队,当天下雨路滑,张镇道和队伍在群山中走了一整夜,后在次日拂晓,埋伏在驻敌的村庄山背。当敌人在村边地坪出操时,张镇道即以猛烈火力向敌人袭击,并从山上猛冲而下,迅速解决了战斗,缴获了几十支枪,装备了队伍。


  1948年秋,粤桂湘边部队司令部决定组建两个直属团作为边区部队的主力,任命张镇道为直属第二团团长。9月中旬,国民党“粤西桂东联剿指挥部”纠集两省六县反动武装2500余人,重点进攻边纵司令部所在的广宁四雍地区。在部队到达绥江下游东岸五指山区后,张镇道奉命率部从五指山区的顺带坑出发,经一夜艰苦的急行军,攀越崎岖的三桂山向清远方向前进。


  9月19日,途经四会县威整镇大迳村时,遭到四会县警三个中队和广宁江屯乡自卫队共约300人四面围攻。在敌人步步围攻下,张镇道沉着冷静,果断指挥部队上山占据有利地形,同时命令两个机枪班对付县警大队,其余队伍则分散对付自卫队。敌人几次冲上半山腰,都被猛烈的火力打了下去。


  当日下午,张镇道在登上高山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血流不止,英勇牺牲,时年36岁。


  张镇道致死不渝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英勇奔赴战场,献出自己短暂的生命,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是我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梧州市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劳宛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