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丨严叔庚:革自家命的坚定革命者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高越华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3日 15:13 打印

  父亲骂他“败家仔”,差点把他浸猪笼淹死;外婆率亲属前来斥骂、气得脱鞋要打他……难道他“罪大恶极”?让亲人厌恶至此?

 

  严叔庚(1900-1944),柳城县古砦乡古砦街人,出身地主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豪绅,母舅梁连珍是古砦团防局副局长。严叔庚之所以遭到亲人痛恨,是因为他坚定革命立场,领导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青年会、妇女会、学生联合会和农民自卫军,勇敢跟封建地主阶级做斗争。在率领农民游行示威时,他领队高呼“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反动团防局”等口号。面对局长韦晓山和母舅梁连珍的镇压,他领唱由自己改写的《国民革命歌》:“打倒晓山,打倒晓山!除连珍,除连珍!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畅,齐欢畅!”真可谓大义灭亲,虽然“亲离”却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戴。

 

  严叔庚致力于革命运动,经历无数艰难坎坷,但他始终无怨无悔。

 

  1925年12月,严叔庚被选送广西省立宣传员养成所学习,受到了共产党人毛简青、谭寿林的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积极参加反对反动所长的斗争;1926年5月,他考入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教诲,学习开展和领导农民运动的本领;同年10月,被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委任为农运特派员,回县开展农民运动。

 

  严叔庚回到古砦后,首先开办农民运动训练班。为了更彻底地与旧制度做斗争,他将农运班设在了严氏宗祠,因此他受到了亲人的谩骂、威胁,其父呵斥他是“败家仔”“反骨仔”,说他“革自家命,造反造到老子头上来了。”要把他装进猪笼,丢下陆家楞(深水潭)。危急之际,幸好农民协会的革命同志前来营救,严叔庚才幸免于难。

 

  严叔庚毫无畏惧,将宗祠门楼上的八卦图一铲而尽,塑上红五角星,刻上革旧除新的办学宗旨,挑选进步青年20余人,组织学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献,培养骨干。接着拆掉南山寺的禅房,在街中心建书报社,存放革命书刊报纸,打造宣传阵地,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含妇女)学习文化,教唱《国际歌》等革命歌曲,传播革命思想。

 

  经过艰苦不懈地努力,柳城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古砦农民协会终于正式成立,会址设于镇水庵,挂马克思、列宁和孙中山肖像,门口悬犁头会旗。下设新村、潘村、汶炉、古砦街4个分会。会员人数达400 多人,还建立了一支30人枪的农民自卫军。农协会宣布“一切权力归农会”,领导“二五”减租,取消苛捐杂税;整治地主恶霸,打击地主嚣张气焰;拯救多数被欺压妇女,废除一夫多妻制,禁止养童养媳和买卖婚姻等等,革命轰轰烈烈,群情振奋。严叔庚的到来和农协会的成立让沉寂了千百年的山区活了过来,给这里的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农民获得了新生,对未来前景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但一切革命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1927年4月,正是古砦人民推翻反动团防局之时,遇上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人运动和农运动。同年6月,桂系军阀也随蒋介石反共、镇压革命,勒令解散古砦农会,严叔庚遭到通缉,历时8个月古砦农民运动转入低潮。严叔庚被迫转移到罗城等多地山区,并以“教书”名义隐蔽起来。直至1929年才重返古砦,1944年因患淋巴结核病逝。

 

  严叔庚的一生几经周折,饱经沧桑,但他永葆革命精神,永不屈服。漂泊期间,他曾赋诗言志:“箭敲窗滞客心,分飞劳燕感孤零。满怀壮志悲难遂,未践誓盟死不瞑。”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日本的侵略,他以诗书愤:河山破碎几经秋,满目疮痍徒自愁。无路请缨犹看剑,何时方刎敌酋头。病重时,他仍自撰挽联,“敌酋未灭嗟先死,伟业完成望后生。”,并叮嘱其妻在其死后将联贴在门上,以此明志。(柳城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