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革命理想坚定的红七军将领黄子荣
黄子荣,祖籍广西博白县,1895年12月出在宁县城中镇一个贫穷的家庭。汉族,中共党员。参加过北伐战争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百色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1935年7月在长征路过草地时不幸病故。他是广西牺牲在长征途中的红军优秀高级指挥员。
为革命理想扛枪打仗死也无上光荣
黄子荣23岁时离开家乡从军,先是在旧军阀队伍里当兵,1925年考入广西军校学员班。1926年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排长,在旅长李明瑞带领下参加了北伐战争。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提升为连长。北伐战争结束后他和俞作柏、李明瑞回到广西南宁,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明白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
百色起义前夕,他受命秘密到思明地区(今良庆、上思、宁明一带 ) 发动群众、招募新兵,为百色起义作准备。
在宣传动员青年当兵入伍时,他说:“我们都是穷苦人,为什么扛枪打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的好日子,这就是我们革命的理想,为着这个理想,就是死了也是光荣的。”
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三十多名青年当兵入伍并参加了百色起义。后来,他的内弟和弟弟也参加了红七军和红八军。
为了革命理想他敢于洒热血抛头颅。红七军广东乐昌河一战就是例证。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奉命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等城市,均失利,转战千里来到广东乳源县梅花村,遭遇粤军四个团堵截,双方展开了激战。红七军歼敌千余人,自己也伤亡700多人。为保存实力,红七军主动撤出战斗,准备渡过乐昌河,由此相机进入湘赣苏区与中央红军会合。此计划被国民党反动派识破,遂从韶关调来大批部队参战。经过苦战,红七军一部分渡过河去,另一部分则被分割在河这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情况万分危急。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敢打敢拼才能取得胜利。我们要坚决突围出去。”时任团长的黄子荣站在土坡上大声地说。
说完,他在张云逸军长的指挥下,手持驳壳枪冒着枪林弹雨冲在队伍最前面,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进入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会合。
善待战友共同实现革命理想
“怎么烧得这么厉害?赶快去村里找郎中给他看病。”黄子荣摸着通信员滚烫的额头,给一排长下命令。
在千里转战的征途中,由于没有根据地的支援保障,吃饭、住宿、治病等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黄子荣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予以解决。晚上他给战士盖被子;看到战士太累,就亲自站岗放哨;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战士吃饱,时时、处处、事事关心体贴战友。
因为,他知道革命事业是靠集体的力量创造的。
“磨力同志,你病了坐上我的马吧。”
“不行,您是首长,身体也不好,我不能坐您的马。”
“这是命令,必须执行。”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他看到教导营一连指导员磨力病了,就坚持把自己的马让给他坐。
“来,把机枪拿给我扛。”接过战士的机枪扛在自己肩上。
长征路上,黄子荣不顾自己有病,仍坚持照顾好伤病员,不是帮助扛枪背行李,就是协助炊事班找柴做饭,一次次把自己的马让给有病、有伤的同志乘坐。就这样,长征走一路,他好事也做了一路。
革命理想靠铁的纪律做保证才能实现
革命理想靠铁的纪律做保证才能实现。这句话是他的口头禅。
百色起义前夜,他坚决执行革命纪律,动员住在南宁、过着舒适安宁生活的母亲和妻子搬回老家去住,为其他参加起义的南宁警备大队的军官带了好头。
“组织想调整你的职务,到三军团教导营任教务主任,请问你有不同意见吗?”
1935年2月,中央红军到达遵义后,部队进行整编,确定调整他的职务。
“我坚决服从组织分配。”
此时,他已任红三军团四师参谋长,与师长洪超、政委黄克诚、政治部主任李井泉是同级干部。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调低职务也坚决执行。
此前,由于红军部队缩编,黄子荣多次被降职使用,每次调整职务都比原来的低。但对组织的决定他总是愉快接受,一次又一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和革命者的博大胸怀。
他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身为高级干部从不搞特殊,和战士们吃同样的饭,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中央苏区条件好转时给他安排稍大一点的房间宿营他都拒绝。
长征通过过草地时,他又累、又饿、又病,仍不愿躺担架,坚持柱着拐杖穿越草地。他说“为了实现革命理想,我爬也要爬出草地。”然而,由于缺医少药,他牺牲在茫茫草地上,为实现革命理想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党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做出的贡献。在党的“七大”前,他的英名就列上中央编撰的军队烈士英名录,为人民永远所缅怀和学习。(南宁市良庆区纪委监委)
编辑:杜建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