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新时代更要艰苦奋斗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刘梦云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9日 08:31 打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充分预见到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挑战,早在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向全党提出,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进入新时代,条件好了,家底厚了,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底色不能变、作风不能丢、精神不能忘。全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既是对历史经验、历史教训的现实警醒,也是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时代要求。

 

  1928年,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遭受国民党军层层围困,面临极其艰难的环境。井冈山位于宁冈、遂川、永新三县交界处,“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食仅够群众自用。当时红四军司令部及直属机关驻在宁冈县的桃寮村,挑粮要到山下宁冈以东的柏露村。往返60公里,都是弯曲不平的盘山小路,红军都是单身下山,挑粮上山。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朱德的扁担”故事。朱德也常常随队去挑粮,那时他已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但每次箩筐都挑得满满当当的,与队伍中的小伙子相比毫不逊色。战士们不忍心,看着朱德每天肩负重物来回这么远,于是,战士们商量把扁担“偷”走,让他好好歇歇。


  准备挑粮时朱德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扁担,他很快就明白是战士们藏起了扁担,于是他叫来了军需处长范树德,再买来一根毛竹,削成两根扁担。在其中一根扁担一端写下“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不准乱拿”。后来这个故事流传成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当时在28团当连长的粟裕回忆:“部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到了冬天,棉衣很少,号召共产党员、团员不穿棉衣,让给伤病员穿。所有干部、战士都会打草鞋,用稻草打。最困难的是部队吃不到盐。不吃盐,行军作战没得劲。后来自己熬硝盐吃。硝盐就是把房屋墙角下长的一种白毛刮下来,用水熬。那东西又苦又涩,但毕竟比没有盐好一些。”


  官兵一致,同甘共苦,也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的红军优良作风。陈毅说:“群众及敌兵俘虏初次看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那样芒鞋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伕头。”他编了一副对联:“红军中官兵夫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不同。”


  红军当时十分弱小,物质生活十分艰难,怎样才能稳定军心,保证士兵不出逃?从伙食尾子到经济民主,由官兵一致达到团结奋斗,毛泽东、朱德认为必须营造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的局面,这是保持红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


  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毛泽东、朱德等以身作则,为了节约用油,毛泽东在一根灯芯的昏暗油灯下彻夜笔耕。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写道:“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南宁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