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犟牛”父亲
“黄校长,您好,过节了我这边准备了些薄礼,我的儿子在贵校读初一,还希望您多多关照……”
每每临近节假日,父亲就会收到一些家长送来的“礼物”,美其名曰“小小物品不成敬意”,父亲无一例外地都想方设法委婉回绝了。
我的父亲生于普通农民家庭,中专毕业后直接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目前教龄31年,党龄24年。从我记事开始,父亲一直是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家在他眼里只是睡觉的地方,学校才是他真正的家,“朝六晚十”的生活三十年如一日,用我妈的话说就是“犟黄牛死做工”。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当时教师工资不高且经常不能按时发放,家里生活比较拮据。我记忆中的一日三餐不是稀饭就是萝卜白菜,猪肉的香味只有在爸妈发工资那几天能闻上个几回。
我5岁那年,社会上掀起了函授的热潮,很多没办法读高中的学校老师都纷纷报名函授。那段时间,父亲几次三番提出想读函授提升自己,可一看到嗷嗷待哺等着吃肉的我,看到家里寸禄斗储、家徒四壁,父亲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边是自我实现,一边是穷家薄业,无奈之下,父亲只能到处东挪西借,可借了一圈也只凑到了五百多块,离学费还差了一大截。
这时,父亲的同事提到:“你现在不是负责管理学校的现金库吗?不然你先拿一些来交学费,之后再慢慢还回去,反正也没人知道。”
没曾想,父亲的犟脾气爆发了,他义正辞严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领导信任我才让我管理现金库,我即使读不了函授也不会做这种违纪违法的事!”
“走投无路”之下,远在老家的爷爷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个消息,提出要卖掉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却遭到了家里人一致反对,毕竟那头牛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工具。
第二天,“倔强”的爷爷为了支持父亲的教育事业,瞒着家里人偷偷把牛卖了,换来了几千块钱,自己却舍不得搭车,独自一人走了几十里路,亲手把钱交到父亲手上,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父亲落泪。
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父亲顺利拿到了函授文凭,多年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校长,点亮了乡村教育事业的星星之火。
虽然父亲当上了校长,但是家里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变好,看着身边同学各个都是家境优越,穿名牌开豪车,同样是“当官”,而我家甚至还要为生活费发愁。为此我很不理解父亲,觉得他太“死板”,别人都凭借着一官半职获取了利益,只有我爸“冥顽不灵”,天天窝在学校不回家,对家庭一点“贡献”都没有。
父亲看出了我的“怨念”,但他没有过多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作为人民教师,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为人师表’这四个字。”当时我还小,只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直到我进入纪检监察队伍后,我才慢慢开始理解父亲。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养成了刚正不阿的品质,也正是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纪检监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欲望的鸿沟一旦打开,就是一个无底深渊,陷入后将万劫不复,特别是你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守得住初心,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干部。”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正值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正式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我在申请书中写到:“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有利于纯正党风、端正政风、带动民风。我要向党员父亲学习,一心向党终不悔,清正廉洁齐修身,做一个忠诚干净的纪检监察干部……”
前几日,我的女儿刚过了一周岁生日。对着生日蜡烛我代她许了一个愿望:希望她以后也能像我的爷爷和父亲一样,清白做人、正直做事,传承我们家族的“犟牛”之风。(南宁市武鸣区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