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张敬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7日 10:48 打印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诗出自清代郑板桥题书斋联《赠君谋父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这句诗,意思是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不赶潮流、不媚世风,自辟新路,开创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开拓创新”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与郑板桥的诗一脉相承,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奔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务实而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勤于学习,就是要磨砺解决问题的“金刚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里的“金刚钻”,就是不断学习而与日俱增的本领。一名党员干部,如果只有干好工作的愿望和干劲,但缺少干好工作的素质能力,不学新知识、不懂新政策、不明新事理,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尴尬局面。解决能力上的短板、本领上的不足,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作为党员干部,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扎实、学透彻,将自己的业务学精、学专。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综合素质和认识水平,才能不断拓宽视野,解放思想;只有勇于开拓进取、开放创新,才能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知行合一,就是要争当创新的实践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刻苦学习书本上的理论、业务知识固然重要,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躬行实践,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真抓实干,才能获得真知。党员干部要在实践中磨炼,大力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下实功夫,勤动腿、勤动嘴、勤动脑,深耕“察”与“访”,不断“思”与“悟”。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多角度思考、多途径探索、多措施解决、多听群众意见,经过综合提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敢于创新,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决心和胆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他们敢担风险,大胆实践,让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敢为人先就是要大胆去试,大胆去闯,自觉与“昏、贪、懒、庸”现象做彻底决裂,做一个勤奋的人,勇敢的人,铆足干劲,与困难斗争,创造新的奇迹。勇于创新更要有审时度势、精准研判的判断能力。华罗庚曾提到“神奇化易是坦途,异化神奇不足提”,创新绝不能是盲目的,决不能是瞎胡闹,而是要有一种知难而进、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党员干部既要敢于冒风险,又要善于冒风险;既不能为了个人得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又不能不顾整体利益鲁莽行动,而是要审时度势,洞察未来,把握时机,驾驭全局,要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和群众需求有着精准研判,要坚持问题导向,抓牢问题“症结”,开准“药方”,解决现实问题。

 

  保护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是纪检监察机关责无旁贷的任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正确把握好和运用好“三个区分开来”,使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者,要加大整治力度,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错误的氛围,积极构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环境,切实保护干部奋发进取的勇气、锐气和正气。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长期的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创新,展现“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十足韧性,尽显“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充沛活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助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成绩。(河池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