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险夷之道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2021年2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道有险夷,履之者知”出自刘基的《拟连珠》,“盖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
金元时期元好问诗有“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遇险即欲避,安得皆通逵”,系元好问安慰鼓励朋友李彦仁所作。明代王守仁为躲避暗杀,出逃海上写下“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身陷险境,依然正气凛然。
南宋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学者认为陆游灵感得益于北宋王安石。王安石晚年辞官,在游历山水时悟出了“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的哲理。陆游行路,王安石乘船,虽交通方式不同,却都是描写因山水遮挡,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唐代王维在游览蓝田山的石门精舍时,也有关于“疑路”的诗作“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与宋朝文人强彦文也有“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相似的峰回路转,清新自然。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到“变氛沴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古人擅长借喻自然环境以勉励自己,劝慰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理朴素,蕴含辩证智慧,对我们应对当前风险挑战仍有启发。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崎岖“险道”要多加留心,平坦“夷路”更不能放松警惕。人们处于危险之中,容易保持清醒,顺境时却容易放松,这时恰恰蕴藏着危机和祸患,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才能行稳致远、走向未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强调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国情,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进行艰难探索,独立自主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历史的道路从来不会只是坦途,会有重峦叠嶂,也会有激流险滩。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要以更大的勇气迎难而上、奋力前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南宁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