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羹之美 在于合异——学习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会
2021年10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
结合学习重要讲话文章,通过阅读学习《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收入了习近平同志论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稿85篇,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
在《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多篇重要文稿提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内容。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把人类文明创作的成果比作花朵,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释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的中国梦;从先哲老子的“大邦者下流”,表达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同外界沟通对话,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注重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无不在呼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意思是羹汤的美味在于味道之间的调和,与“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旨在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一些西方人士对中国懵懂无知却又花样百出的“双标”“甩锅”,印证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正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南宁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