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 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响彻天安门广场,他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全篇七千余字的讲话,“人民”一词出现了86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全篇。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内心激情澎湃、无比振奋,眼眶不禁湿润了。
“树高千尺不忘根”。1969年1月,习近平以一名北京知青的身份来到梁家河村,一待就是七年。从“什么都不会”的北京娃到干农活的“一把好手”,从对基层“不了解”到“接地气”再到深深热爱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习近平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把自己的心留在了梁家河。
正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勾起了我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无限回忆。
2018年3月,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背上行囊毅然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武鸣区马头镇玉元村,成为一名光荣的“第一书记”,开启了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征程。
临行前委领导这样对我说:“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好表率作用。”这句话也成为了我驻村公开承诺书上的最重要的一句。
当我第一次站在玉元村村口时,才感受到语言不通、环境陌生、业务不熟所带来的窘迫。行路难、饮水难、发展难、党员先锋作用不足等问题摆在我面前。
为了尽快熟悉环境,顺利开展工作,晚上,我挑灯夜战,认真学习扶贫政策和业务知识;白天,我虚心请教村“两委”的老党员,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村貌;在田间地头、乡间小道、村民纳凉处、洗菜池边,我抓住机会,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扶贫惠农政策。
脱贫户韦志平家里2个劳动力患重疾入院,除报销外还得自费上万元,面临极高返贫的风险,我掌握情况后,想方设法筹集5000元送到韦志平手上。贫困户苏荣小因家庭原因导致日日酗酒,我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对其进行思想引导,让其戒除酒瘾后鼓励他发展产业,产业发展遇到困境后,通过爱心企业为其争取8000元产业发展资金,解决了苏荣小燃眉之急。
在我委创建“四型机关”的带动下,我将好经验好做法融入扶贫工作中,积极推动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发展优秀年轻党员,带领村“两委”制定三年发展规划,跑资金、拉项目。玉元村党支部星级化建设从无星级提升至四星级,党员先锋作用日渐突显,一批批惠民项目落地生根,玉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化的机耕路直通田地,常年荒废的土地变成了水盈盈的良田,村民家中的饮用水不再进行二次过滤,水龙头流出清澈甘甜的山泉水……
2020年底,在委机关获得全区“创建模范机关示范单位”之际,我提前完成了玉元村脱贫攻坚任务,实现41户141人全部脱贫,村民人均收入实现翻一番!
难以忘记,在暴风雨“山竹”席卷之际,我与党员干部顶着狂风骤雨将十多名老弱病残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后的那份欣喜;难以忘记,在新冠疫情爆发之际,我与村“两委”干部带领全村党员日夜坚守村口卡点的那份坚定;更难以忘记,村民们在得知我任期已到,即将离开时,以搭我顺风车外出为由,将大包小包的土特产往我车上塞,还没等我来得及反应,便四下散开,远远地向我挥手道别……
这一道别,我才发现:自己的心已经留在了这里,留在了玉元村这片土地上。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唯有将自己扎根基层,置身于群众中,才能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从脱贫攻坚一线重返纪检监察战线,我的工作岗位、角色变了,但我的初心、使命没有变。
我将继续高举监督执纪利剑,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挥洒青春热血!(南宁市纪委监委)
编辑:刘亭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