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重温《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有感
2002年,习近平曾公开发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全文共5000多字,首发于当年第12期的《全国新书目》杂志,《西部大开发》杂志后来在2012年的第9期对该文进行了转载。时隔19年,重新学习,洗礼思想,收获颇多。
笔者对青年习近平改编清代郑板桥《竹石》印象深刻,“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习近平上山下乡的深刻体会,借诗抒怀,感触良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回国参加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的全体使节时强调:“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我们的国家必将日益繁荣昌盛,必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将日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40年来,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坚持问题导向,分层级理清影响落实的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把工作落到实处。
不同场合,多次引用,寓意深远。“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表面写竹,实则以竹喻人,扎根在破岩中的竹子,任凭来自各方的狂风猛刮击打,仍然坚定强劲。
“咬定青山不放松”体现的是坚如磐石的意志信念。当15岁的习近平只身来到陌生贫瘠的黄土高原时,内心的彷徨、苦楚让他感觉非常孤独。不仅是因为“四大关”的恶劣自然条件,更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环境影响,深陷“黑帮子弟”的艰难处境。尽管如此,青年习近平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
“咬定青山不放松”体现的是真挚质朴的人民情怀。“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个时候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青年习近平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向着“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的朴素目标而奋斗。
“咬定青山不放松”体现的是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为了以解决当地缺煤缺柴不通电的问题,到四川学习取经,办成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 在梁家河,青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逐步改变了梁家河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习近平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习近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
相较而言,时代变了,条件好了,并不意味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品质就过时了,广大青年只有立鸿鹄志、求真学问、做奋斗者,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干事创业,才能创造出彩人生。(南宁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