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杨廷理: 从柳州走出的“开兰名宦”
杨廷理(1747年—1813年)字清和,号双梧,又号半缘、苏斋、更生, 清代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今属柳州市)人,出生行武世家。他多次担任台湾清治时期的台湾知府、台湾道。有“杨廷理败地理”的台湾民间传奇故事。著有《知还书屋诗钞》《东瀛纪事》《议开噶玛兰节略》等,时人称杨廷理“议开噶玛兰厅,资其粟足食数郡,其泽尤可百世也。”
任劳任怨 为官清廉
作为台湾最高行政长官,杨廷理为官清廉。他的俸禄不是很丰厚,而且之前又遭诬陷贬官戍伊犁,背上“官逋”之累,家境已经到了“典衣沽酒市园蔬”的境地。 但是,杨廷理始终“不改生平磊落胸”,一心仍然想为社会做贡献,惦记着进入台湾开发噶玛兰的事业。
在兰期间,他坚持艰苦创业,原先在城西建的三间草房就是他的办公之处,而个人的住所也是三间茅舍。 噶玛兰属亚热带气候区,常年潮湿多雨,所以经常“榻前水浸卑湿不可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杨廷理仍然能以“心安到处皆清境”的心态安然处之,其清政廉洁的高尚品格可见一斑。
杨廷理亲民爱民,他在开发噶玛兰期间,经常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询问民情民风,关心民意,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 通过访问,了解了民情民意,他写下了“予驻兰十九日,度阡越陌,日集居民询问,备知地方险要,民间疾苦,田土膏沃,傍海生番相率归化。” 在了解到噶玛兰人民要求治兰的愿望非常强烈时,他即刻得出了“欲靖海氛,不能置蛤仔难于不问也”的结论。
嘉庆十五年(1810年)6月,正当杨廷理在噶玛兰忙于清理、查勘垦田地界时,适逢夜间城中民居失火,五围草屋有2000多间均被烧成灰烬。他与灾民一同露天住宿,同甘共苦。 后来,灾情引起疾病,他又赶紧找药,分发给灾民治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杨廷理在台湾知府任上建造台湾城垣时,民工挖出了565具尸骨,他不忍将它们抛之野外,就让当时管理义冢的贡生韩必昌将骨骸统统埋于义冢,这一举动也得到了台湾民众的交口称赞。
杨廷理还作为学政在台湾职任上时,就非常重视文教,努力重振海滨文风。针对当时官场行贿的腐败现象,他曾经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培养出一批清廉勤政的未来好官,为朝廷效力。在台湾知府任上,杨廷理修书院,修文庙。在入兰查办勘田的时候就创办了仰山书院,使兰阳文风盛极一时,为台湾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五度入兰 开疆拓土
早在首任台湾知府时,杨廷理便多次写信给福建巡抚建议开兰。1806年杨廷理重任台湾知府,赴任前嘉庆帝在万寿山玉兰堂召见廷理,杨廷理向嘉庆帝力奏“噶玛兰当开”。此后,杨廷理多次建议地方官员开兰。最终在1810年促成了开兰事宜。
“噶玛兰”就是现在的台湾东北的宜兰地区,旧称蛤仔难或甲子难,它三面环山,东临太平洋,中部一望平川,受宜兰浊水溪冲击,形成扇状三角洲冲积平原,自古水丰土腴,物产丰富。宜兰被大山阻隔,长期以来, 当地从未设官置治,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复杂。杨廷理深知维护统一安宁,开发建设边疆的重要。于是开始了从建议到实施将噶玛兰收归版图、设治派官管理的长期不懈努力。
为了开兰,60岁高龄的杨廷理五次深入宜兰地区,查勘地势,了解民情。随后杨廷理重新丈量土地,取消业户,并重新定订租则,采用按亩升科,按则征租,分别开征正杂租额,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杨廷理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译蛤仔滩为噶玛兰,完成了《噶玛兰创始章程》十八则草拟工作,提出了开兰治兰的初步设想。在开兰中,杨廷理做了许多工作,主要有:重定蛤仔滩全图;在五围挖壕沟,舂城基;建办公处、仓库;创办仰山书院;减免“番”民赋税;建议建关卡、炮台,以巩固蛤仔滩地区的安全。
杨廷理体恤百姓,解兰地危险,深受百姓欢迎,开发建设台湾尤其是开发宜兰的历史功绩,得到了人民的肯定,当地绅民称杨廷理为“开兰名宦”。1812年,噶玛兰厅正式设立,正式纳入清政府行政区划。这一年,杨廷理奉旨补授福建建宁府缺,不久奉檄暂摄噶玛兰通判篆。第二年卒于赴建宁府知府任前,终年67岁。1816年,其亲属将其灵柩运回柳州安葬。噶玛兰厅人因感念其创建之功,即设主于文昌坛右,生为祀之。时至今日,其长生禄位仍奉祀于头城吴沙祠,宜兰市昭应宫内也一直奉祀着杨廷理的木像。
心怀桑梓 情系龙城
杨廷理对故乡柳州的情感是十分深厚和真挚的。他家居柳州城西“桃花庄”,就是如今柳州市西来寺前,称东园。园中有“知还书屋”“拥书楼”,种花莳草,叠山于池。 杨廷理别号“双梧”,就是因为园中有他亲手种植的两棵梧树而得名,足可见其对家园的情感了。
柳州人喜欢玩石,“龙城砚”是采用柳江边在壁山的石块制作而成,它色泽细润,石质细密光鲜。柳宗元就曾写有“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并特制一方砚台赠送给诗人刘禹锡。 杨廷理喜欢为家乡做广告,在台期间,他也多次托人从家乡买来许多“龙城砚”赠送给台湾当地的名流和读书人,目的就是提高“龙城砚”的知名度,弘扬优秀传统。 往往,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时,杨廷理常常对故乡的柳侯祠、荔子碑、大龙潭、立鱼峰、白莲洞等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特别是对荔子碑和柳宗元的《龙城录》,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杨廷理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离开柳州后,一别27年,只是在嘉庆九年(1804年)春天回去过一次。 直到辞世前,杨廷理还作有《人至,询东园近状,感作》一诗: 群道双松高百尺,主人久出好言归。静传天籁来层汉,老作龙鳞大数围。竹进新泥疏补密,花合宿雨瘦添肥。此心早似忙巢燕,差容身轻上下飞。 诗的字里行间无不尽显一个龙城赤子深切怀念柳州家乡的心结。
杨公奉使开兰疆,功盖吴沙合颂扬。
荡寇安民酬壮志,筑城建署奠遐荒。
隘寮遍设萑苻靖,书院新成翰墨香。
宽猛兼施多善政,名垂青史永流芳。
这首诗歌颂的杨公,就是开发和建设台湾特别是噶玛兰(今宜兰县)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杨廷理,他被尊称为“开兰名宦”。杨廷理一生都投入到治理台湾尤其是开兰治兰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任时廉洁奉公,去时两袖清风,杨廷理66岁那年卒于未赴的建宁知府任前,他还在世时台湾百姓就为他立禄位牌,逝世后又为他设杨公祠永远祭祀。(柳州市鱼峰区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