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10月9日上午,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复兴上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以史明志,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以史为镜,毫不动摇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使其不敢也不能真正依靠和动员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进行革命。从地主、官僚、商人转化而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联合新军,新军多为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
“延安五老”之一吴玉章在回顾辛亥革命时,痛心地说:“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又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方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想要成功必须改变革命依靠力量,靠山不牢,革命不稳。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才能真正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随着清政府被推翻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便抛弃了群众,不但不帮助农民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反而派兵武力镇压。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人多不代表有力量,无组织的人民群众就是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带给中国人民的是胜利的方向和黎明的曙光。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群众,集中全体国民的意识,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将“一盘散沙”变成了坚不可摧的“钢板”。让饱受白眼与欺凌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东方之巅。
以史为鉴,坚定道路自信,走好中国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未能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中国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回到重庆后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以前对中国的前途并无信心,初到陕北延安,情形就截然不同了。在那里,人人平等,相亲相爱,有如兄弟。刻苦耐劳从事建设,成绩斐然……”“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走一路宣传一路。一个无党派爱国老人的公道话,使在国民党严密控制下的大后方人民和华侨华人耳目一新,受到极大鼓舞。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中国道路自信。
以史明志,始终保持“赶考”清醒,答好新时代问卷
“赶考”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精神。1949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进京前夕,毛主席站在高高的柏坡岭上,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赶考”精神一直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始终保持“赶考”意识,把岗位当“考场”,把群众当“考官”。继续坚持“两个务必”,戒骄戒躁,积极备考,主动应考,严守考纪,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大化县纪委监委)
编辑:凌嘉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