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党史中补足精神之“钙”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信仰、信念、信心是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浓缩了我们党的初心与使命,体现了我党的意志与力量,有力支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不断凝聚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筚路蓝缕、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还是在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和平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航标,坚定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正是有着这一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而且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信仰是精神支柱。小平同志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在我们党百年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都是因为有崇高信仰、远大理想发挥着巨大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且这些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带头弘扬革命先烈对党的红色基因,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保持政治定力,自觉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色、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移,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态度明朗,在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挺身而出,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政治本色。
信念是精神之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当前,我们有少数党员干部由于理想信念缺失,放松了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对党员干部而言,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作为修身立业的压舱石,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在党为党。要坚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立根铸魂,时刻把理想信念的“航标”装在心里,补足精神之钙,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在坚守初心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净化和管好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朋友圈”;自觉过好政治关、权力关、金钱关、交友关、生活关、家庭关;自觉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清白做人,清廉为官,为时代和人民交出合格满意的答卷。
信心是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信心似火,凝聚磅礴精神力量;信心是精气神,能提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信心能汇聚正能量,是成就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保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党员干部要坚定信心跟党走、撸起袖子加油干,困难面前不低头、挑战面前不回避、利益面前不动摇,传承和接好伟大事业的“接力棒”。要提振精神、迎难而上,当好民族复兴重任的“排头兵”、“主力军”,以敢为人先的志气、革故鼎新的锐气、自觉投身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积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创造出彩人生,在民族复兴大业中书写壮丽华章。(南宁市纪委监委驻市财政局纪检监察组)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