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抢占界首,先头部队过湘江
1934年11月27日。我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提前出发,从文市附近向界首急进。任务是抢占红军左翼重要渡河点界首,然后移交给随后跟着前进的三军团六师,再向右翼归还在全州方向的二师建制。担任向导的,就是桂岩村的蒋大苟。
界首是桂北水陆交通枢纽,商贾云集,人烟辐辏。湘江北去,穿城而过,将界首分成东西两半。当年,东半属兴安,西半属全州。南距兴安32里,北距全州80里,是湘江的一个重要渡口。耿飚和杨成武都深知占领这个渡口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他们也相信,四团是完全能承担这一重任的。
说起四团,人们都知道它是全师有名的铁脚板。进入永安关之前,他们曾受领长途奔袭道州的任务,日行120里,先敌占领道县。现在听说要去抢占湘江重要渡河点界首,大家都信心百倍:“120里奔袭道州都过来了,现在跑90里算得什么?”
看着情绪高昂的指战员,团长耿飚迅速做了战斗部署:全军按战斗队列行进;加强先头部队的火力;行军中特别注意侦查警戒;各级指挥员的位置靠前,以便迅速了解敌情,做出决定,投入战斗。接着,政委杨成武又做了简短的动员,队伍就出发了。
团长耿飚带着向导蒋大苟坚持随先头部队行进。杨成武看着耿飚那虚弱的身体和清瘦的面庞,知道他自到道州以来一直发疟疾,就主动提出和他换个位置,让他靠后一点,可怎么说他也不肯。“我是团长。”耿飚说:“走在前面才便于指挥。”
沿途都有敌人修筑的碉堡,防守的民团早已闻风溃散。到石塘时,蒋大苟指着迎面一个大碉堡说:“当初我被征工修这个碉堡,逃跑回去砍担柴,被抓住打得头破血流。”说话之间,耿飚看表,已急行军两小时,就下令队伍在石塘附近的松林中休息。杨成武刚一坐下就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向卫生员要药。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刚离开苏区时,问“到底要到哪里去反攻”的那个年轻老表。
老表看见杨成武,叫着“政委”,要撑起身来。杨成武一把将他按住,说:“坐吧。你哪里不舒服?”
老表乐呵呵地笑了。抬起自己的右脚,像一个得了满分的学生,拿着自己的成绩单炫耀似的说:“看,一、二、三,整整三门炮!”
杨成武一看,可不,脚板上整整齐齐排着3个血泡。禁不住问:“痛不?”
老表点点头,又摇摇头。这时,连指导员走了过来。“上药后,你就随后续部队走后面吧!”
“不!我不能走后面!打道州那次,我的左脚磨出5个血泡,放了水,上了药,照样走前面呢!”
这里正说着,公路上从界首方向过来几个赶圩的群众。耿飚立即招呼他们坐下,掏出烟请他们抽,向他们了解界首的敌情。他们开始很拘谨,后来看见红军说话很和气,话头就多了起来,但他们只知道界首没有李兵(当地群众称桂军为李兵,意为李宗仁的部队)。别的就不知道了。耿飚向他们做了一些宣传,就送他们走了。
在旁听着他们谈话的蒋大苟,看出那几个群众话中留有隐情,就急步赶上他们。不一会,就带着一个挑担的青年匆匆转回来,对耿飚说:“长官,我讲给你听,兴安驻扎有李兵,听说是一个团。每天上半和下半(意为上午、下午)都有百把人到界首来巡哨。界首倒是没有驻兵。你们要去打界首就要赶早点。去晚了,下半巡哨的就来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情报。耿飚和杨成武立即带领部队,以强行军速度向界首进发。
又经3小时行军,下午3时,部队就到达界首。尖兵连直插渡口,并渡过湘江。耿飚和杨成武随之率四团主力进入界首,刚部署好对兴安方向的警戒,敌人的一个连就到界首巡哨,被红军一顿猛揍,狼狈逃回兴安。
在四军抢占界首的同时,二师六团随后跟进,到麻市后,转向西北,在大坪渡过湘江,顺江而下,至二美滩宿营。
自此,先头部队就占领了从界首至大坪的全部渡口和徒涉场,为全军渡过湘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兴安县纪委监委 摘自《突破湘江》)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