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潘异凡:县委书记“务农经商”筹集党的活动经费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7日 18:43 打印

  潘异凡(1903—1931) 原名潘业俊,1903年出生于武宣县东乡石崖村。在东乡上小学,1922年考上桂平浔郡中学,三年后因丧父引起家庭经济困难,便休学回家,在村中办成人夜校,帮助家乡穷人学文化。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中共武宣县委成立,潘业俊任中共武宣县委负责人。1928年7月,中共广西特委把潘业俊调任中共容县县委书记,改名潘异凡。1931年春,潘异凡不幸被捕,在容县容城光荣牺牲。解放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生活再窘迫,革命再艰难,也难不倒共产党,因为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就的。在革命最艰难的时期,潘异凡依然把得住底线,耐得住清贫,守得住清廉。

 

  因敌人的疯狂镇压与破坏,1929年2月,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失去了与省委的联系,党的活动经费来源断绝了,个人的生活费用也成了问题。然而在时任县委书记潘异凡看来,个人吃饭问题是小事,怎么筹集经费继续开展革命工作,才是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

 

  再苦再难,也绝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潘异凡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久,他便与其在容县自良圩的房东、革命群众骨干曾昭荫想到了一个能较快为革命筹集到经费的办法:自力更生,搞手工业。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潘异凡和曾昭荫等人一起编织袜子销售。对于当地的群众来说,织袜机就是一个新生事物,吸引了很多人围观,特别是圩日,看织袜机的人去了一群又来一群。看的人多了,买的人自然也不少。通过织袜卖袜,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收入,面对金钱,潘异凡一分一厘都没有取来私用,而是把获得的钱全部用于保障革命工作上,但离革命经费的需求还相差甚远。为此,潘异凡还和当地群众一同上山种棉花,加工鞭炮、搞编织等以增加收入。潘异凡坚持一边织袜营生,一边做党的工作,到了晚上就利用群众看织袜机的有利时机开会,到各地串联,发动群众要求实行“二五”减租。

 

  1929年4月,潘异凡得知省委机关已转移到南宁,并已改为广西特委。他便以进货做糖果生意为掩护,到南宁寻找党组织。7月,潘异凡找到广西省特委机关并报告失联期间容县临时县委的工作情况。广西特委对容县县委自筹经费,自觉革命的行动予以充分肯定,为加强容县的地下工作,调派人员到容县予以协助。

 

  在远离上级党组织又没有经费的环境里,潘异凡仍坚持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利用各种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坚持斗争。1930年春节,潘异凡为容县革命骨干黎金荣家写春联,前后反复修改了两次最后定稿为:“贤人劈山开野塞,德化吹遍草木春”。横额为:“贤德化”——黎金荣家的小地名。他通过春联来激励群众坚持革命斗争,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在潘异凡的组织带领下,容县革命工作一度又活跃起来。然而,反动当局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桂东南各县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搜查。1931年春,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机关被敌人侦破,潘异凡、曾昭荫等人同时被捕。10多天后,潘异凡在容城校场地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8岁。(容县纪委监委、容县县委党史办、县底镇纪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