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 | 岑瑛:守土之臣 忠义贤能
岑瑛,字济夫,明代广西右江道思恩州(今广西平果县)人,思恩土知州岑永昌之子。
体恤民情 减税降赋
思恩州有一支狼兵(土兵),虽然骁勇善战,多次协助明政府消灭周边反抗势力,但皆由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在当时明朝推行的田赋制度下,百姓只能依靠租种土官的田地为生,而家里的年壮劳动力又都在军中,家中的田地只能靠妇女老幼耕种,每年应交的赋税便成了很多家庭的重担。
岑瑛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四处征战,虽然条件艰苦,他也喜欢跟在身旁,尤其喜欢跟着狼兵们一起受训,与狼兵将士们有着很深的情感。每每路过耕地,看到百姓们整日辛苦劳作,征税却又难以上缴时,他疼在心里。他继承思恩州知州一职后,多次奏请朝廷减征税粮田赋,由于与知府岑绍交恶,百姓的赋税问题仍是他日思夜想却又一筹莫展的难题。
正巧周边有一小拨流寇动乱,岑瑛前去平乱,又担心后方不稳,于是留下部分狼兵保卫城镇。他率领狼兵冲锋陷阵,仅用了小部分的兵马就平定了叛乱。回到城府后,岑瑛综合考虑了当时思恩州的军力、财力和人力情况,决定将当时的狼兵分为三班,每班轮班操练、保卫城府和回家耕地,此举既不耽误军事训练,又能减少军饷开支,还有利于农业生产。
可惜好景不长,周边土官赵氏自封为王,起兵作乱,与明朝抗衡。岑瑛奉令全军外出征战,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刚有起色的耕地面临荒废。
由于岑瑛颇有才能,善于领兵,使得狼兵尤为强悍,常常取得战斗的胜利。而且岑瑛并非一昧的主张动武,他采取软硬兼施、征抚并用的方法,安抚被胁迫的官民,赦免其叛逆之罪,挫败了赵氏的反叛,解除了朝廷的忧患。明皇帝非常高兴,将思恩升州为府,岑瑛也趁热打铁,以狼兵外出征战无暇耕种家中田地为由,取得了田赋减征令,大大地减轻了思恩府治下百姓的赋税负担,深得百姓拥护。
设立府学,爱民辑士
明代的土官大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以征战为务”为由,采取愚民政策,不愿意让自己所统治下的百姓受到教育,剥夺了少数民族百姓读书应考的机会。因此,在明代土官统治的范围下学校数量如凤毛麟角。
岑瑛却不是这样,他发动人脉关系,通过钦差御史、布政使和按察使轮流向明政府申请在府署附近办学,得到了批准,打破了土府不设儒学的惯例,开创了广西土官办学的先例。他不仅鼓励学子积极参加科举考试,还借鉴汉族办学经验,修建孔庙,制造祭祀乐器,亲自请来教授和训导员,积极引进中原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沟通和融合。
思恩府学兴办才几年,学子陆颖便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思恩的第一位举人。据统计,思恩府学办学八十多年来,共出了文举人163人,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人才。
“崇儒重道,建学立师,增广生徒,故群才辈出,咸誉髦焉”。这是当时文人对岑瑛的赞赏。
治法严谨 不徇私情
景泰年间,明代宗谕令岑瑛率狼兵到省城桂林操练,听从征调。考虑到将长期在外领兵,岑瑛将知府的日常事务交给长子岑镔打理。
在一些场合里,岑镔结识了一些当地无赖。他们带着岑镔做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平时被家规管束得紧的岑镔哪做过这些,在新奇与刺激之中岑镔渐渐将他们当成了“好朋友”,不自觉地走向了欺男霸女,徇私枉法,草菅人命的道路。
当地百姓万万想不到,岑瑛为官清正,家法严明,岑少爷平时也规规矩矩的,怎么如今竟如同魔头一般胡作非为。不少人受其欺压,甚至已经萌生了迁徙的念头,无奈之下只好选出一名老者作为代表远赴桂林向岑瑛举报。
当老人风尘仆仆地赶到帐下,岑瑛还是不敢相信这个消息,但看到百姓的联名血印后,就一脚踢碎了身旁的兰锜,许久都不能抑制自己的愤怒。他冷静下来后,立即向广西总兵举报逆子的罪状,并请求马上请假回府以家法处置岑镔。
岑镔听说百姓已经启程前去向严父告状,脑中自行出现父亲率师回府的画面,又想起自己此番做下的“好事”,不由得一个激灵,冷汗从心底一直往上冒。岑镔知道,事已至此,做什么都弥补不了自己的罪过,此次要面对的惩罚可不会是平时那样藤条鞭打受受皮肉之苦这么简单。他越想越害怕,已经能够猜到自己将要面对什么后果,后悔已是无用,只能选择以死谢罪。
岑瑛治法严谨,不徇私情,在他的治理下思恩府百姓安居乐业,周边的少数民族将领和群众“亲其善,慕其德”,特地前来投效。随着统辖范围的扩大,思恩府逐渐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于一身,成为了广西在明朝唯一的军民府,岑瑛也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
《古今图书集成》赞扬岑瑛:“忠义贤能,乐善济贫,民感其德,至今老幼称说,犹有赞叹唏嘘者。”(百色市纪委监委 根据《明史·列传》、《广西通志·土司传》等作品整理)
岑瑛的概述图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