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巾帼不让须眉 妇女能顶半边天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覃着 余道锋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7日 17:48 打印

  解放战争时期,桂中南地(工)委和中共横县、永淳县地方组织十分重视妇女工作。在革命斗争中,女党员、女战士和广大妇女,英勇不屈、机智勇敢,巾帼不让须眉,投身革命洪流,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可歌可泣的重大贡献。

 

参加武装斗争 红颜胜似儿郎

 

  1947年9月,横县县委举行武装起义时,一批女共产党员和进步女青年积极参加了横县起义,她们既当战斗员,又当医务员、宣传员、文化教员,在艰苦的岁月里,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钟佳、梁慧姬、刘碧清、黎志君(均为共产党员)与韦颂平5位女游击战士随第十九团转战十万大山,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十万大山地广人稀,由于敌人实行封山、搜村,妄图隔绝游击队同人民群众联系,把游击队困死,游击队生活异常艰苦,开始还有少量稻谷、红薯、芋头过日子,后来连红薯、芋头都没有了,只好挖野菜、折竹笋、找野果充饥;无论春夏秋冬,穿的都是离开横县时穿在身上的一套单衣,冬天靠烤火取暖,夏天还要受到山蚊、山蚂蟥的袭击,女战士和男战士一样,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重重困难,顽强坚持斗争。军事上,国民党广东、广西两省反动当局派重兵围剿十万大山,横县独立营(十九团)同开辟十万大山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1948年4月在防城县江尾村突围战斗中,梁慧姬、黎志君两位女战士不幸负伤,当敌人得意忘形地扑来时,两位女战士不为敌人的淫威所屈服,宁死不做俘虏,与敌人展开搏斗,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镇龙山田寮村驻地,一支20多人的武工队被敌正规军300多人围困。战斗中,桂中南地工委委员、组织部长林夏和一些战士先后壮烈牺牲,活着的只有 9 名队员(其中女队员 4 人)。在失去部队领导的情况下,韦颂平勇敢地担当起指挥员的职责,临危不惧,带领剩下的战士同敌人苦战,一直坚持到夜晚,利用夜幕作掩护,带领战士们突出重围。


  女共产党员刘洁明在镇龙山突围中被敌人打中腿部,无法行走,武工队队员们要背着她走,她怕拖累大家,坚决不同意,催促大家赶快突围。最后藏在半山腰上的一个凹洼内,忍饥挨饿,顽强地坚持了两天两夜,田寮村的群众和同志们才把她救出来。

 

深入开展宣传 播撒革命火种

 

  早在20 世纪20年代末期,杨秀英、“六哥”(化名、真名无考)等女共产党员在学校和农村中宣传革命,在学生中培养发展革命力量。

 

  1944年,横县成立了妇女会,妇女会组织了 20 多名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创作粤剧、话剧等抗日节目街头演出,组织妇女开展街头抗日演讲比赛、办妇女识字班等活动;1944年8月,县抗日“战时工作队”成立,有刘洁明、朱明彦等 18 位青年妇女参加,与男队员一道,深入农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自卫队;有 3 名女学生参加了广西学生军,1名妇女赴延安学习,后奔赴抗日前线……

 

  在西南中学,女共产党员覃舜恩以英语老师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她积极宣传革命,宣传反“三征”和开展“求生”斗争的重大意义,唤醒民众,揭露国民党的反共罪行。

 

  覃舜恩是桂林市人,在桂林读高中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积极参加了桂林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爱国救亡运动中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1938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受党的指派,参加抗日学生军。学生军解散后,覃舜恩考入桂林师范学院读书,1942年七九事件发生后,转到各地农村教书,以教师身份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1946年,党组织安排覃舜恩到横县西南中学任教师,她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让学生阅读《铁流》《我的童年》《母亲》和《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和书籍,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在学生中培养革命力量,很多进步学生相继走上革命道路。


  1947年横县武装起义后,女党员刘洁明所在的龙平小学,在其教育和影响带动下,很多学生参加了游击队;横县中学、西南中学也给游击队输送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横县起义后,覃舜恩相继担任桂中南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镇龙山直属区委妇女委员、永淳县委妇女干事等职,因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积劳成疾,缺医少药,病情恶化,1949 年9月,年仅 31 岁的覃舜恩牺牲在镇龙山上,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做好后勤保障 支持游击斗争

 

  1947年 9 月,横县起义后,在党的领导下,龙平乡、永安乡的妇女积极为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同年 9 月、10 月,在龙平乡、永安乡妇女的影响带动下,龙平乡、永安乡各个村率先成立了“后援会”群众组织,为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县委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在横县、永淳县的游击区村庄广泛建立“人民解放军后援会”、“支援前线动员委员会”、“人民解放同志会”、“同心会”等后援组织,全县参加后援组织的乡村妇女群众达 6000 多人,占全县后援会员总数近 30%。为部队筹粮、筹款、做鞋、缝制衣服、安排住宿、掩护游击队、传递和提供情报、护理伤病员等,几乎全部由妇女同胞们完成,她们成为了后援组织的中坚力量。

 

  1948年冬,转战十万大山的十九团回到横北,龙平、永安乡的妇女听到消息,赶做了 200 多件夹衣和棉衣、200 多双布鞋给部队送去。


  六秀村是横县革命烽火的起源地,也是支持革命的红色村庄。起义后,这个村惨遭敌人蹂躏,但敌人越疯狂,妇女们支持游击队的意志越坚定。1947年和1948年,由于天旱失收,群众生活很苦,甚至吃竹笋度日,但只要游击队进村,她们也要想法给游击队做饭吃。她们给游击队做鞋、筹粮、筹款,给游击队送青菜、柴草等更是不计其数。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据悉,从 1947年9月至 1949年12 月,横县共为部队筹集粮食 78.01万斤,提供各种枪支1540支(挺),随着游击战争的发展,桂中南游击区日益巩固和扩大,一批妇女干部在斗争中成长起来,为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横县县委党史办公室 横县纪委监委 整理)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