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缺钱”的共产主义战士——张赞周
张赞周,出生于1908年,广西钟山县英家乡白沙井村(今燕塘镇)人。1930年冬,张赞周离家到上海求学。在上海期间,他有幸结识了钟山籍中共早期党员廖祥勋并相处了一段时间,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廖祥勋是张赞周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启蒙人。 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冬,调到了广西省委设在桂林的秘密联络站工作。1941年7月,受上级委派任中共英家支部书记。1941年8月,经中共广西省工委批准,英家支部升格为英家特别支部(相当于县级党组织)。1942年7月,桂林发生了“七·九”事件后,10月省工委转移到贺州钟山英家。1943年夏,张赞周任特支书记,肖雷任副书记。1947年6月5日,在中共桂东特派员吴赞之和中共英家特支书记张赞周的领导下,震惊广西的英家武装起义爆发了,打响了广西武装起义的“第一枪”。
新中国成立后,张赞周同志继续在不同岗位上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50年1月担任钟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同年12月任县长。1951年8月先后调任平乐专署民政科科长、广西省实验农场场长、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副处长、水产处处长、平乐专署农业局局长、梧州行政公署科委主任等职。1962年9月再次担任钟山县人民政府县长。1965年9月,调任梧州地区科学技术办公室主任。1972年6月离休。2002年4月23日逝世,享年94岁。
广西省工委机关撤到英家后,机关工委的同志们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生产自救,他们开荒种地、当小学教员、当庙祝(寺庙中管香火的人),收入非常的微薄。吴赞之、王家纪做一些小本买卖,因为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是为了工作上的掩护,所以赚的钱也是很少。到英家找省工委机关联系工作的人,他们的食宿和路费,依据组织上的安排,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由张赞周想办法解决。
当时张赞周家里有20多口人,家庭在当地还算富裕,经济收入稳定。但经常“缺钱”却是亲戚朋友对张赞周的一致看法。家里管家的是张赞周的父亲,家里吃的、用的都得他经手安排。张赞周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三位弟弟,张赞周的父亲对他比较宽容,管理也稍微松些,这样每次趁家里担谷子舂米时,张赞周就叮嘱自己的爱人多弄些谷子,把多打的米用来接济自己的同志。有时候同志们急需用钱,张赞周就经常以各种理由向父亲讨要,有时撒谎说自己在外交朋友借了钱需要还,有时还不惜撒谎说自己赌钱输了需要还债。为了弄到更多的经费,张赞周还向父亲要来了盘缠,在英家开了酒铺,贩卖生盐等,想尽一切办法为党筹集经费。
那时候的张赞周总是感觉口袋里缺钱,恨不得一块钱当两块钱花,希望做生意时一块钱的成本能变出十块钱来,这样同志们来英家与省工委联系工作时需要的经费就可以解决了。张赞周的父亲当时也绝没想到自己这个有些“败家”、行为有些“不端”的大儿子,做的都是一些大事!
故事简评:张赞周为了广西省工委在钟山英家安全隐蔽,为了工委机关同志们的生活和工作,可谓煞费苦心。不仅自己努力地为党和革命事业工作,而且把家人也带入革命解放事业的洪流中来,为了革命的事业,奉献自己个人家庭利益。作为共产党员就要克己奉公,不沽名钓誉,不顾及个人得失,想尽办法为党和革命事业做工作,行得端,走得正,这就是我们需要向张赞周学习的地方。(钟山县纪委监委 钟山县党史办)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