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筑路英雄韦江歌
“二呀么二郎山呀,哪怕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誓把那公路修到西藏……”这首曾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二郎山之歌”,就是在全国筑路模范“劈山开路先锋连”“功臣八班”第一任班长韦江歌事迹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韦江歌,男,1916年8月27日出生,河池市宜州区北角村北角屯人。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任济南部队建设兵团工程兵某部第十连“红旗三排”“功臣八班”第一任班长。
1950年至1954年,参加康藏高原筑路,韦江歌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被评为“一等英模”“全国筑路模范”,5次被评为优秀党员。1954年4月,他到北京参加英模大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55年,服役期满时,被国防部授予“特等功臣”。他的英雄事迹载入英雄连史册,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军英模厅排名第46位。
用血汗浇铸“二郎山精神”
1950 年 4 月,韦江歌所在的连队响应毛泽东主席“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号召,挺进康藏高原,参加了修筑康藏公路(西康雅安至西藏的拉萨)的伟大工程。
1950年5月,连队进驻西藏的门户——二郎山。在高强度的施工中,韦江歌虎口被震裂了,鲜血把钢钎都染红了。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晚上,他从贴身所带的针线包内取出针线,咬着牙,拧着眉,忍着刺心的疼痛,一针针地把裂口缝好。第二天,他又坚持上工地,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大家爆发出了空前的热情和干劲。就这样苦战了两个月,提前 810 个人工日,在二郎山腰部打出一条长1900米的公路。
1951年冬,公路筑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的雀儿山下,当地传说着:“雀儿山雀儿山,自古无人烟,飞机熬夜难过,人过怎能还!”韦江歌听了,把脚一跺,说:“想到天下还有受苦人,山再高,也没有我们的脚板高,上!”他背起六七十斤重的工具和粮食,带头冲向海拔五千多米的雀儿山顶。
在征服“天险”然沃沟上的悬崖绝壁时,他又是第一个站出来,理由很充分,干这些事,他熟悉。于是他和战友们一道用缆绳缚住上身,飞身悬崖绝壁间,搞爆破,撬危石头,奋战三个多月,硬是在悬崖上辟出公路来!
韦江歌不仅苦干而且巧干。筑路时用到的木头桩子,需要战士们自己上山伐木,为了省时省力,他琢磨出一个办法来:先把树皮剥掉,再来砍伐,光滑的木头顺着山道滑下,速度也更快了。他创造的这个剥皮砍树法和剥皮运木法在全国推广,荣立了集体一等功。他还创造了“牛皮筐”“一字型挖土法”“集团爆破法”等先进作业方法在部队推广,提高效率,加速了筑路进度。就是凭着这样的苦干巧干拼命干的“二郎山”精神,韦江歌和战友们用了五年时间,修成了2140公里的康藏公路,解决了藏区公路不通北京的难题。
有功不自恃,栽树不乘凉
韦江歌服役期满,首长找他谈话,想留住他,培养他当军官。但他却说:自己是个农民,没什么文化,就是想回家种田,过自己的日子。当兵扛枪,他只会冲锋在前;当农民干农活,再苦再累也搏命干,至于职任升迁、荣辱得失,他全不介意。
复员后,韦江歌没有到当地武装部报到,也没有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任何要求,还把一大堆军功章锁在了箱子里,不再向任何人提起这段往事。1966年,他应邀回部队参加康藏高原“劈山开路先锋连”命名大会,之后他的英雄事迹迅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1971年和1974年,《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广西日报》先后以整版篇幅报道了韦江歌的英雄事迹。几十年来,韦江歌多次拒绝组织上给他安排的工作,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有多少铁,打多少钉”,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农民,过着清贫的生活。
清正廉洁,一心为民
韦江歌常说:“共产党员要把心拴在群众身上,要团结起广大群众,去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复员回乡后,韦江歌了解到生产队里没有水牛,群众做工辛苦效率又低,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复员费和卖猪得的150元买了两头大水牛送给生产队,并动员群众一起加入集体合作社。他还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农业生产、治山治水,学习推广农业新技术,改造低产田,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那时候,韦江歌当了生产队的保管员,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他把集体几万斤谷子像金子一样伺候着,每到出太阳,就挑出来翻晒,遇到下雨,他总是先收生产队粮食,后收自己家的,不给一粒谷子坏掉,把谷子弄得妥妥帖帖,粒粒干爽。并且做到公私分明,不多占集体一粒粮食。有一次他年幼的二女儿不小心拿了一把生产队放在自家阁楼上的谷子来喂鸡,韦江歌知道后,沉下脸把女儿教育了一通。随后,从分给自家的谷框中拿谷子补给队里,就是这一份清廉成就了“十年保管十年红”的廉洁佳话。
默默耕耘,践行初心
韦江歌始终保持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默默耕农,关心集体事业,为家乡的建设倾注了许多心血和精力。
北角村因为没有水利渠道,村里猫尾山脚下的大片农田只能做旱地使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于是,韦江歌提出了“劈开猫尾山,环山筑水路,建立抽水站,引水上旱坡”的治旱办法,并带着村民们一锤一凿地劈开了高高的猫尾山,砌筑了四里长的引水渠,安装了动力抽水站,使村里150多亩“望天田”变成了保水田。
为了解决村里学校危房的改造和新建问题,他曾带着腿伤三上南宁,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工作,为小学争取到7万元拨款,建起了三层12间的教学楼,让近千名师生走进了“安心课堂”。
从劈山开路的英勇战士,到默默耕耘的朴实农民,韦江歌用一生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始终开拓进取,做革命和建设的“开路人”。(宜州区纪委监委 宜州区委组织部 整理)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