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丨鏖战恒里岩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李知龙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 18:55 打印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桂系军阀趁右江革命根据地力量薄弱之机,到处调兵遣将,集结兵力,穷凶极恶地向东凤革命根据地扑来,叫嚣要在三个月内消灭党领导的革命武装。

 

  1931年1月初,在敌人的攻势下,留守在凤山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恒里屯的100多名赤卫军和韦拔群委派担任县苏维埃兵工厂保卫工作的一个班红军武装,携带恒里屯及附近革命群众1100多人,撤入恒里屯河对面山顶上的一口大岩洞内。中区苏维埃政府委员黄德昌等人组织军民日夜抢修恒里岩洞口的防卫石墙,架设石闸,以便据险固守。

  

  3月26日拂晓,国民党凤山县县长罗颂纲率民团配合黔军冉举腾团共2000余人攻打恒里岩,苏维埃武装坚守在洞外的红哎、更卡、更么三个哨卡狙击,拼至傍晚,击毙敌人20余人。27日,黔军在迫击炮、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向恒里岩发动猛烈攻击,并向洞口逼近。守洞军民看见敌人来到近前,立即掷出手榴弹,打开石闸,上百颗巨石飞滚而下,爬在最前面的十几个敌方士兵顿时丧命,吓得敌人心惊胆战,落荒而逃。冉举腾见几番强攻不下,便只能在洞口上方和对面山上屯兵扎营,试图长期围困。

 

  4月,桂系杨一峰营奉命“围剿”凤山苏区,攻打恒里岩。杨一峰自持装备精良,沿用黔军故技,被红军、赤卫军用自制手榴弹、滚石炸死、砸死30余人。杨一峰见强攻不下,也只好留下部分兵力围困恒里岩。

 

  5月中旬,杨一峰营撤离凤山,由桂军团长余鸣剑率余成刚营接防。一天拂晓,余鸣剑挑选数十名士兵组成敢死队,悄悄摸爬到洞墙下,准备向洞内偷袭,被哨兵发现并掷手榴弹报警。大家惊醒后迅速投入战斗,拉开石闸,敌方敢死队被滚石砸得七零八落。余鸣剑遭此痛击后,也无可奈何,只得留下部分部队长期包围恒里岩。

 

  恒里岩内军民与敌人进行了艰苦的反围困斗争。敌人的长期围困,使水、盐、油、蔬菜等消耗殆尽,供给问题成为军民最大威胁。泉水被敌人投毒不能饮用,军民只好采集树叶、藤叶、青草咀嚼解渴,敌人发现后,纵火烧山,烧光树叶等。为求生存,军民只好收集从钟乳石上滴落的少量水滴,统一调配使用。由于缺少食物,长期不见阳光,军民个个体弱多病。有的腹胀如鼓、便秘不通,有的嘴巴脓肿、牙齿脱落。几个月下来,病死饿死的人多达200余人。

 

  10月初,余鸣剑挥兵全力对付恒里岩。余鸣剑调动地方民团及所属部队共2000多人,拆民房、割茅草、砍刺竹,还到凌云、贵州等地采购辣椒,然后将数万担柴草、数十担辣椒、上千根连枝带丫的刺竹、数百间民房的木条篱笆等可燃物全部搬到岩顶。月底,余鸣剑命令士兵从岩顶抛下茅草、刺竹、辣椒等,成堆成堆地卡在洞前,然后丢下蘸着油的火把将其点燃。浓烟带着辣椒味灌进洞中,大火连烧了4天4夜,洞内军民又有百余人瘫软下来,有的被熏瞎了眼睛,十几位病种者惨死于浓烟之中。

 

  为了寻找其他红军队伍策应突围,黄德昌派人借着浓烟掩护,外出寻找红军。其中一组在西山见到了韦拔群,但韦拔群正面临桂系第七军副军长廖磊组织的第二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分不出人支援凤山。求援者带着韦拔群的突围指示返回,大家立即决定突围,除留下数名武装看护一百多无法走动的伤员外,其他人借着夜幕和烟雾掩护,从后洞悄悄下山,敌人毫无察觉。

 

  11月23日,余鸣剑倾巢出动,向恒里岩发起总攻。留守军民拉动石闸开关做最后的搏斗,滚石用完后,即被攻陷,洞内军民全部被杀害。

 

  在长达11月之久的反“围剿”斗争中,恒里岩军民伤亡惨重,解放后从洞中收集到的遗骸就达374具。但坚守恒里岩的军民始终保持顽强的斗志,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或者投敌,誓死捍卫苏维埃政权。1981年,凤山县人民政府将恒里岩命名为“红军岩”。(凤山县纪委监委  凤山县党史研究室  整理)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