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刘策奇:从民俗学的致力者到革命者
刘策奇(1895—1927年),又名刘小珍,笔名刘啸真,壮族,广西象州县象州镇南街(时为象县南街)人。小学教师,民俗学的致力者,青年运动、农民运动的先导者,象州最早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
民俗学的致力者
从1923年9月到1925年4月,刘策奇在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发表了《壮人情歌六十首》等论述文章10多篇,《妹哑妹》等民谣150多首。其中,《壮话之我见》属广西乃至中国研究壮族语言最早的论著。
刘策奇成为民俗学界中颇有名气的人物,受到当时民俗研究方面的名人周作人、顾颉刚、钟敬文等专家教授的赞赏。钟敬文称刘策奇是“中国民俗学开倡时代的致力者”“民俗学道途上共力合作的侣伴”。
刘策奇还在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莽原》上发表文章。在杂文《一本通书看到老》中的观点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赏。鲁迅先生还和他通信,共同探讨有关《杰筑遗音》的出处问题,并对刘策奇的研究工作予以肯定和支持。
寻找“救死的法儿”
刘策奇在教学和民俗学研究之余,深知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爱国心和正义感驱使他再不能平静地教书育人,开始走上利用歌谣宣传革命的道路,寻找中华民族“救死的法儿”。1925年5月初,在“五•九”国耻纪念活动时挥笔写下童谣《填恨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刘策奇又写了一首《工人谣》,走上为广大民众寻找一条有效的“救死的法儿”的路子。
为真理高歌长啸
1925年12月,刘策奇到梧州国民党广西省立宣传员养成所学习。受中共党员教师谭寿林、毛简青的教育和影响,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立志投身革命。担任所内办刊物《火线》编辑,常为《梧州民国日报》撰稿,在该报副刊《冲锋》上发表《广西青年的切要问题》《怎样想出个发财的办法》和新诗《干、干、干!》。
1926年6月,学习结业回象县续任县立第一小学教师。同年,他发动进步知识青年覃智增等30多人,成立象州革命青年社,任主任。
一次,刘策奇在“民众讲堂”讲课时,看见学员穿得很破烂,个个打赤脚,他灵感一来,含着泪水唱起山歌:“日头出来红彤彤,这个世道太不公;财主豪绅穿绸缎,劳苦大众打赤脚。”“柳江水,慢慢流,爹去南洋不回头。阿妈吐血睡柴房,大姐挨卖当小婆,二姐帮人去看牛,小弟讨饭在街头。团总马鞭呼呼响,财主算盘像蚂蟥……”他唱罢就问学员:“这个世道公平吗?为什么富人富得流油,穷人穷得锅头发锈灶生草?”用民众喜闻乐见地唱山歌方法,以苦引苦,启发了学员们的阶级觉悟。教育穷人要想翻身做主人,就得跟国民党反动政府作斗争。
1926年秋,中共柳州支部党员张胆到象县活动,刘策奇和青年社邀请他在粤东会馆作演讲。不久,刘策奇随张胆前往柳州工作,在马平县党务整理处组织部工作,兼任党员特别训练班政治教官,并在省立第四中学兼课。期间,通过书信与象县革命青年社保持联系,指导他们进行斗争活动。1927年1月,由陈岳秀、张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象州最早的共产党员。入党后,刘策奇在支部领导下秘密进行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并以公开合法的教师身份带学员深入郊区农村宣传,组织发动农民运动,向群众发表演讲,宣传革命形势和进步思想。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桂系军阀追随蒋介石在广西各地也进行大规模的“清党”运动,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进行大逮捕大屠杀。刘策奇处变不惊,坚持在革命斗争的岗位上,经常与战友们一道上街发表演讲,声讨国民党反动派。当年9月,刘策奇受命从柳州带领一批党训班学员到南宁参加省党部组织的农民运动工作队。由于叛徒出卖,他与张胆先后在南宁被捕,关押在第七军的陆军监狱里。一批柳州学员闻讯后集体到监狱探望他,女学员看到他受到折磨而悲伤不已。刘策奇却用幽默含蓄的话语来劝慰他们,还对女学员念了一首山歌:“妹呀妹,你莫哭,炒点黄豆送米粥,哥今戴上马笼头(意为镣铐),黄泉路上雄赳赳。”
不久,刘策奇获保释出狱。同年11月,刘策奇再次被捕,在狱中,他始终坚持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无私无畏、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12月17日,刘策奇被杀害于南宁第二监狱刑场,时年仅32岁。临刑时,刘策奇毫不畏惧,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革命口号,英勇就义。
有识之士续宏愿
刘策奇牺牲后,象州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将革命进行到底,于1949年11月底迎来了象州的解放……
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韦纯束为《刘策奇烈士纪念专辑》作序时写道:“我在家乡从小就听到流传于民间的刘策奇等烈士的革命故事,深为敬仰。1937年就读于象州中学,更深刻地了解了刘策奇等烈士的革命事迹。在抗日浪潮的推动下,我们数十名同学于1938年冬毅然离开学校参加抗日学生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我和许多同志走上革命道路,是受了刘策奇等烈士的直接影响。”(象州县纪监委整理)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