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一条马鞭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蒋立文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2日 15:01 打印

在百色起义纪念馆,陈列着一根长约80厘米的马鞭,它是由白色的藤条砍削而成,马鞭的主人是红七军政委邓小平同志。如今,它每天迎接着八方来客,默默地讲述着那段峥嵘的历史、那份领袖与百姓的深情。


  1930年7月上旬,南方天气热火朝天,整个右江革命根据地也同样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一天下午,邓小平一如往常骑着马,下村入屯走访视察,这次他去了思林县林逢区。


  林逢区是思林县最大的区,那个区人口多,土地比较集中,豪绅势力比较强大,群众所受压迫比较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这让邓小平十分牵挂。他一跳下马就走村串户,与群众拉家常,问寒暖,详细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土地分配情况。最后,他在该区苏维埃政府里召开座谈会,听取区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在会上,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因此大家踊跃发言,不知不觉间会议开到了日落时分。会后,邓小平匆匆赶回县城,却把马鞭遗忘在了该区苏维埃政府的食堂里。


  当时,食堂里的炊事员黎爱廷发现了这条马鞭,便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带回家中,用布条包好,珍藏起来。他希望再见到邓政委的时候,要亲手交还给他。然而,不久后,邓小平遵照中央指示,率领红七军主力部队北上,离开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黎爱廷没等来邓政委,但村民们都知道,他收藏着一条首长的马鞭,十分珍贵,没事时便凑到他家,想让他拿出来一睹风采。


  每每这时候,黎爱廷既担心被弄坏,又害怕太张扬。于是,他总说:“你们看一看也可以,但先说好了,不能摸,不能碰,眼看手不动!更不能往上面掉口水!不能往上面打喷嚏……”总是如此一番叮咛嘱咐,才给村民瞄上一眼。


  1931年春的一天,桂系军阀对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围剿”。因为林逢区土地革命比较彻底,成了桂系军阀重点进攻的对象。军阀头目一进村,就扯着嗓子大喊:“凡搞过什么土地革命,家中有子女当红军的,有受过红军恩惠的,都是土匪!都是通共!全是死罪!”


  他们一进村就抢劫财物,声称那是“脏物”!稍有反抗,声称那是“共匪刁民”,就地正法。部分村民逃往山上,侥幸得以逃命,来不及逃走的就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下。


  黎爱廷是个雇农,家在村尾,屋后就是后山。


  “黎大叔,快跑……”逃命的村民向他大叫。在紧急关头,黎爱廷首先想到,不是自己逃命,而是邓政委的马鞭。因为拿在手上不安全,他便急中生智,把它塞到内墙上的一条夹缝中,然后用碎土掩盖,然后迅速逃上后山,潜藏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


  过了半天,黎爱廷悄悄地从山洞里出来,往山下一看,但见浓烟四起,烟火一片,乱作一团。直到日落西山,桂系军阀退去,他再回来的时候,整个村子除了庙堂,都成了一片废墟。他的房子只剩下了几面墙壁。这条马鞭因为被埋藏在墙缝中,除了受过一点烟熏,安然无恙。但为了安全起见,黎爱廷逢人总是说:“马鞭也被烧毁了!”


  此后,黎爱廷一直悉心保管着这条马鞭,度过了旧社会的漫漫长夜。他始终相信,红军一定会打回来,革命一定会胜利,自己也能亲手把它交给邓政委!


  1958年的一天,老人临终,把自己的外甥阿宝叫到床边,郑重地把马鞭交给他,又是一番叮咛嘱咐:“我一生清贫,是共产党和邓政委给了我们重生的机会,邓政委和红军才是我们穷人的依靠。这条邓政委的马鞭,在有生之年我是没有办法当面还给他了,你要好好保管……”


  1961年,阿宝把马鞭捐献给了百色起义纪念馆,让马鞭重新回归到邓政委带领广大劳苦农民战斗过的地方,以此帮助黎爱廷完成毕生夙愿。(百色市纪委监委)

编辑:劳宛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