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 迈步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南宁市纪委监委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聚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定点帮扶村武鸣区马头镇四明村加强驻村指导,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推动村“两委”干部当好乡村振兴“火车头”
对山歌、舞竹竿、观美景……4月14日,全区人民载歌载舞欢度壮族“三月三”。在南宁市纪委监委驻村干部的推动、支持和协助下,武鸣区马头镇四明村“两委”干部早早在武鸣城区展销会上搭好帐篷,摆放好农产品,迎接上街赶集的人群。
“我们村的八角果个个颗粒饱满、香味浓烈、色泽光亮、含油率高!”“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面对来来往往的人群,村干部卖力地推介绍村里的特色农产品。
四明村是南宁市纪委监委定点帮扶村,2017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312人,在后盾单位的帮扶下,四明村于2020年实现了全村脱贫。尽管摘掉了贫困帽子,但人均耕地面积仅0.76亩的现实条件制约着四明村进一步发展。
“耕地是少,但是我们的山地多呀,能不能在山地上做“文章”呢?”驻村干部与村“两委”干部研究,如何因地制宜从传统农业中走出一条发展新路来。大家集思广益,发现由于地处大明山山脚下,群山环绕,雾气重,湿度大,非常适合八角果的生长。于是,村“两委”干部组织村民利用好山地资源,发展八角产业。目前,四明村种植八角果林达6000余亩,年产20多万斤。
种得了,更要销得出。为了让“土货”更好地走出大山,村“两委”通过落实责任到包片村干部,从农户手中统一收购生八角果,再经自然晾干等后期加工,依托农产品市场,展销会等方式,让这些八角农货走进千家万户。按目前市场价格估算,四明村八角年产值将达到200万元。
“村民一票一票把我们选上来,我们村“两委”要担起责,牵起头,带领大家谋发展、找出路,过上富足的生活。”新上任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张舒程自豪地说。
生活有奔头,干活有劲头
陶炳方曾经是四明村的贫困户, 2019年实现脱贫。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驻村干部的鼓励支持下,陶炳方成为村里的保洁员和护林员,依靠勤劳奋斗增加收入,迈上小康。
“看到有陌生人进入山林,我就会上前询问他们进山的目的,防止他们砍伐树木,如果发现有火情,就要立马去控制火势、组织灭火。”有次村民在田里焚烧秸秆,引起火灾,火势很快蔓延到山林上,作为护林员的陶炳方积极组织村民救火,及时开辟起防火隔离带,防止火势的进一步扩散,最终在陶炳方的组织下,火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如今,在陶炳方的守护下,四明村的山林长得越发茂盛。“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陶炳方很高兴自己能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空余时间,陶炳方还利用家里空闲的牛舍进行黄牛养殖,女婿也在家里做起了酿酒生意。去年,陶炳方一家共收入7万余元,家里的彩电、冰箱、摩托车等现代化家电和交通工具都已经配齐,生活越过越好。“党和国家带我脱贫了,在乡村振兴中,我肯定不能落下!”面对一家人未来的幸福,陶炳方信心满满。
风雨过后见彩虹,踏过坎坷再出发
“按照现在的出栏速度,预计今年6月出栏60头、10月份再出栏100头。”四明村养猪户张华胜看着眼前一群活蹦乱跳的小猪崽盘算着。
2017年,张华胜决心回村发展养猪产业。通过小额信贷,他获得了5万的贷款,建起了800多平方米的圈舍,购买了16头母猪进行繁殖。2018年,张华胜扩大了养殖规模,引进了100多小猪崽进行养殖。正当张华胜一家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一场意外打破了这一家美好的梦想。
“猪刚出栏,还没怎么卖,都死了。”2019年,张华胜辛苦养殖的100多头生猪因非洲猪瘟影响,相继发病死去,损失了20多万元,眼看到来的好日子化为泡影,张华胜心灰意冷。
决不能让村里为数不多的养殖大户就这样倒下!“没人能预料到这次猪瘟来得这么严重,这也不是你的过错……”在村委和驻村干部的鼓励下,张华胜重拾信心,将猪舍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消毒好。去年,张华胜再次贷款了5万元,购买了17头母猪进行繁殖。
“如今我这17头母猪已经产下了160多小猪,政府帮我们缴纳了大部分的养猪保险,还给我们免费发放消毒液,让我们能安心地养猪,按照今年的行情,这些猪能给我带来30万元收入。”消毒猪圈、拌食喂料,注射疫苗,张华胜起早贪黑精心照料着他的“金猪”,大步迈向养猪致富的幸福大道。(南宁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