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珣:明决刚直 遇事敢言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梁丽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8日 11:48 打印

  鞠珣(生卒年不详),字观玉,山东登州府大嵩卫(现山东省海阳市)人。少时勤学苦读,学业卓优。顺治三年(1646年)乡试中举,是海阳设县后第一个获得科甲出身的读书人,《海阳县志》载“县有科甲自珣始”。中举后,他先是在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担任教谕,类似于现今县教育局局长。康熙二年(1663年),鞠珣升任距家乡万里之遥的广西隆安知县。


  鞠珣在担任广东道御史期间,做了一件在他一生中最具历史影响的大事——弹劾孙延龄。


  孙延龄是定南王孔有德部将孙龙的儿子,孔有德女儿孔四贞的丈夫。孙延龄指腹为婚的结发妻子孔四贞,虽然表面上是个美丽的文弱女子,可事实上她是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的义女,赐“格格”称号,还被封为和硕公主。孙延龄有了“和硕额驸”的头衔和“一等阿思尼哈番”的世袭爵位,有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的权利。当时孝庄皇太后出于对义女孔四贞的关爱,还“赐第东华门”,为他们专门建造了府邸,供两人居住。


  康熙十一年(1672年),时任广东道监察御史的鞠珣,在书桌前来回走动。当时,朝廷为了笼络定南王旧部人心,授予孙延龄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广西等处将军等阶位官衔,官阶正一品,委以“掌管王旗”、收拢广西孔有德部众的重任。谁知这孙延龄才望庸劣,志大才疏,不仅恣意滥权,安置亲信,还擅自杀人,枉法犯法。当地官员不仅看轻孙延龄,还举报揭发,要求撤其职,孙延龄的恶行可谓怨声载道。但鞠珣想,单凭他一己之力,势单力薄,犹如螳臂当车。再加上现在人人忌讳孙延龄驸马的身份,内外诸臣忌惮于他皇亲国戚的显赫地位,投鼠忌器,未曾动真。虽然鞠珣已经对孙延龄的罪行了如指掌,而且证据确凿,但心中迟疑的雾霾久久不能散去。


  就在这时,下人看到房内的鞠珣愁眉握笔,手却僵在台前未写一字,十分好奇。下人一边擦花瓶,一边伸头往屋内书桌那边张望,结果手一滑,花瓶给打碎了。


  “哐啷!”


  “是谁?”鞠珣正心烦,厉声问道。


  那下人见平时温文尔雅的鞠珣大人如此恼怒,猜这花瓶应该是大人的心爱之物,闯下大祸了。下人扑通跪地求饶:“大人饶命啊,我绝对不是故意的。”


  鞠珣见下人慌慌张张,肯定是被自己凝重的神情给吓着了,刚想上前把他扶起来安抚,却突然心生一计。


  鞠珣佯怒道:“你先起来,我有话要问你。你若答得在理,这花瓶的事,我就不追究了。”


  下人连忙应答:“是,是,小的一定用心回答。大人请说。”


  鞠珣想了想,直接和一个下人谈孙延龄之事,必然是对牛弹琴,于是换了一个说法:“山中有一只老虎,经常到村子里害人,可如今只有你一个人,绝对打不过这只老虎。你说说看,要不要去和老虎斗?”


  下人连忙回答:“当然要去。”


  鞠珣想,这下人只是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已就想蒙混过关,于是接着问:“为什么?你若一个人前去,那不是白白送到老虎肚子里了?”


  下人又回答:“小人也就贱命一条,但若村中一直无人率先出来反抗老虎,今后恐怕只会平白无故增加更多伤亡……”


  鞠珣一听,夸赞下人回答得好,连忙把他扶起来。


  康熙十一年(1672年),时任广东道监察御史的鞠珣率先发难,奏呈《重名爵以肃军务疏》,历数孙延龄滥用名爵的罪错,建议朝廷将其撤回京城,另行委派将军统辖广西孔部。这一奏疏,引起了康熙的重视,查实后将孙延龄罢官撤职。这件事上,鞠珣领头弹劾皇亲国戚,官名内外传扬。史志记载:“珣明决刚直,遇事敢言,一时仰其丰。”


  点睛之笔:鞠珣为官正直,奉公守法。为感激他的恩惠,在他调离隆安时,人们还在县府门口设立了“去思碑”,以纪念他的德政。(《南宁古代清官廉吏》)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