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养政本,确保“十四五”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苏永锋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7日 18:03 打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十三五”规划的完美收官,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好成绩,1亿左右的贫困户摘下了贫穷的帽子,全民富裕奔小康展望在即。

 

  这需要各条战线的不断开拓进取,屡创佳绩,更需要纪检监察系统抓早抓小、在治理“微腐败”上把准病期,对“政”下药,砥砺前行。

 

  在“未病”期需拧紧廉政“总开关”。“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的“治未病”一说,同样成为了纪检监察干部履行职责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核心思想。把好廉政“总开关”的关键是什么?防微杜渐。事实证明,营造风清气正好政风更多靠的是大环境。如何治未病?重点是要加强警示教育力度,将腐败典型案例剖析放到大会上说、党课里讲、媒体里传,把病锈扼杀在摇篮之中,才是最好的“治未病”良方。

 

  在“欲病”期要增强廉政“免疫力”。欲病期也就是苗头期。这意味着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在党员领导干部产生腐败思想苗头期就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发生“病变”。这个时期,增强廉政“免疫力”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充分运用好“第一种形态”。提醒谈话、谈心谈话要更加制度化与常态化,要把谈心谈话推及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把廉政建设入脑走心。对有苗头的党员干部,要经常性咬耳扯袖,常红一红脸,出一出汗,及时有效把腐败火苗浇灭。

 

    在“已病”期须开对廉政“药方子”。“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唐代孙思邈的这句话陈明了“已病”期的严重性。而要治廉政“已病”,就必须要对准“药方”。对初犯错误并没有造成损失的同志,要有容错纠错机制,及时改之便仍是党的好干部;对“已病”而不愿治疗的党员干部,要依法依规查处;对“屡治屡病”的党员干部,要从重从严查处,从而形成强大震慑,遏制腐败风气。

 

    《晏子春秋》有言:廉者,政之本也。廉洁奉公是为政的基石。全面从严治党,就得从廉洁上下功夫,廉养政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遵守廉洁自律,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不徇私情,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不踏纪律红线。只要心中无欲,便能做到克己奉公,便能一心为民,便能有心作为、有所作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征程,我们要重整戎装再出发,谋全篇,顾大局,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以铁的纪律担当确保“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永福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