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重点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十项重点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六个紧盯六个抓”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2018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坚持问题导向,以“六个紧盯六个抓”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坚强的纪法保障。
紧盯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落实
坚持“抓书记、书记抓”
紧紧扭住主体责任“牛鼻子”,积极协助自治区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及时向自治区党委报告中央纪委的新部署新要求,提出工作建议。
通过调研督导、明察暗访、约谈提醒等方式,加强对“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工作绩效、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脱贫摘帽后“四不摘”等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督促市、县、乡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书记工程”“一号工程”,推动形成层层压实“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抓专项治理的主体责任落实体系。
紧盯扶贫专责部门监管责任落实
深化“抓系统、系统抓”
创新实施“抓系统、系统抓”,压实扶贫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在系统内开展摸、排、查、改,对主管的扶贫资金项目开展专项整治。
通过联席会议、调研督导、发函提醒、情况通报等方式,督促各扶贫责任部门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从自治区到市、县一级一级抓,加强对本系统下级单位的指导、推动和监管。
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检查项目78.51万个,资金8636.19亿元,移交问题线索1472条,建章立制2922个,推动扶贫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和资金规范运行,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齐抓共管的大监督格局。
紧盯脱贫工作重心落到户上
抓实地督战
紧盯2020年8个未摘帽贫困县,成立3支督战队8个督战组,由委班子成员带队,开展4轮“一对一”督战,督促当地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用绣花功夫落实精准脱贫方略,全面准确掌握贫困户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动态指标,推动脱贫指标、帮扶投入、防止返贫到户到人,落实落细“一县一方案”“一户一对策”措施。
4轮督战发现问题367个,督促立行立改168个,持续完成整改199个,推动8个县如期脱贫摘帽。
紧盯短板弱项
抓“四项整改”
把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国家扶贫成效考核、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指导意见》和调研督导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统筹起来,一体部署、一体推进、集成整改,建立整改验收销号制度,全面完成自治区纪委监委牵头19个方面、43项整改任务。
认真履行整改监督责任,把“四项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纳入政治监督清单,督促各级各部门抓好整改落实,推动自治区层面135项整改措施取得实效。
紧盯“县里的权、乡里的情、村里的点”
抓典型案件
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县、乡、村三公开”,做到资金项目在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实行线索处置报告,对扶贫领域重要问题线索,由相关纪委监委及时向上一级纪委监委报告。
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敢动“扶贫奶酪”、想在扶贫领域“捞一把”的坚决严肃查处,全区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10506件,处分8860人,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
加强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开展同级同类警示教育,全区共通报曝光典型案件3401批次7312起,发放纪检监察建议书1609份,督促各级各部门建章立制858项,扎紧扎牢制度笼子。
紧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抓教育鼓劲
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推动干部担当作为的有力抓手,紧盯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不断调整工作措施,明确整治重点,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做表面文章、喊口号不落实等问题,全区查处扶贫领域作风问题20715件,处分10832人,确保脱贫攻坚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把重音落在教育鼓劲上,全区扶贫领域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26953人,占比由2018年的46.4%提升到2020年的63.64%;共为干部容错免责253人次;澄清正名429人次;回访受处分干部11502名,激发和保障广大扶贫干部干实事、抓落实的精气神。
相关链接:“十项重点工作”系列报道之一 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