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从“空壳村”到“产业村”的蜕变
济力村弄怀地块上顺利种下了5000株袋培佛肚木棉,目前袋培佛肚木棉长势良好。
冬日暖阳下,一条白色水泥路从山脚沿山势而上延伸至武鸣区锣圩镇济力村。一年来,依靠产业带动,济力村从“空壳村”变身“产业村”,村民都乐开了花。
“目前,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突破了13万元。”驻济力村第一书记罗华东向武鸣区纪委监委督查组介绍,今年该村实施了绿化苗木种植项目,越南青柚种植项目,厂房、土地租赁等集体经济项目,经营状况很好,明年村集体经济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在2015年以前,济力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还是零。2018年,尽管该村集体经济依靠城区统筹分红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但仍处于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账户上的产业收入仍是“0”的状态。
济力村深居自治区级植物保护区三十六弄自然保护区内,共11个自然屯,462户1431人,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11人。由于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仅1.19亩。因在自然保护区内,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产业开发,让这个自然保护区的小山村中了贫穷的“魔咒”。
“看到其他村发展起来了,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心里很着急。” 罗华东回忆起2018年刚进驻济力村时的处境,心情依然沉重。
穷则思变。如何让“空壳村”焕发生机,让村民们腰包鼓起来?罗华东始终把目光放在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上,想了很多办法。
2018年3月,罗华东带领济力村通过整合各级财政资金6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达1000平方米,鼠池达846个的竹鼠养殖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2020年3月,济力村竹鼠存量达4100只,正值配种繁殖好天气,竹鼠的繁殖数量在不断上升。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风暴给了他当头一棒,竹鼠养殖项目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听天由命还是越挫越勇?罗华东提出了“我们不仅要站起来,还要跑起来!”的口号,选择了越挫越勇。
为了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子,罗华东每天奔走在实地考察、村民交流座谈和组织村民外出学习的事务中。有的时候,村民和村干对他不理解,甚至说一些难听的话,罗华东都不计较,私下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一次又一次的召开村民代表会,一次又一次的走访入户,一次又一次的考察调研,罗华东想着让济力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聚在一起兴许能碰撞出“火花”。
“济力村地处自然保护区,所辖山林为公益林不能够开发;济力村属于喀斯特地貌又不能有效蓄水,只能打井取水......”列出的各种难题一一摆在眼前,大伙儿顿时鸦雀无声。
但罗华东并没有放弃,他通过一系列排除法,目光最终锁定在绿化树的培育种植上。2020年5月,他发现济力村弄怀地块有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村内流转土地培育种植绿化树苗,经营时间有的长达十年之久。经过深入走访了解,其中一个是武鸣区锣圩镇武华园林花木场,与村民签订了长达20年的土地流转协议,该花木场经营主体在南宁市周边拥有3个上百亩的苗木基地,从事绿化树经营活动近20年,具有丰富的培育种植管理经验和广阔的销售渠道。罗华东还欣喜地发现,他所帮扶的贫困户陆宏开夫妇2015年就是在该花木场务工,月务工收入就4000元,还掌握了一定的种植管理经验。
罗华东二话不说,组织村“两委”干部登门拜访。经过多次学习交流,得知佛肚木棉的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大家一拍即合,决定转型转产培育苗木。他随即争取到城区扶贫办的支持,利用第一书记驻村专项帮扶经费10万元启动资金和竹鼠处置补偿款项20万元共30万元作为项目经费,与该镇的武华园林花木场共同建成济力村佛肚木棉培育种植基地,目前该扶贫产业项目基地占地30亩,培育种植佛肚木棉种苗5000株,解决了23个贫困户就业问题,预计该产业项目基地的建成投产6年内收益44.4万元。
与此同时,罗华东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佛肚木棉培育种植基地安装变压器解决灌溉问题,变压器建好后还可以通过对外承包,增加村集体收入。
“佛肚木棉培育产业和土地流转、外出务工等多种形式,直接带动和促进当地村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超过114万元。”济力村党支部书记潘荣德乐呵呵地说道。
济力村通过加强培育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能力,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盘活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由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不久的将来,该村的土地上将盛开出一朵朵金灿灿的木棉“致富花”。(南宁市武鸣区纪委监委)
相关链接:图片·故事专题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