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土瑶”贫困户的小康之路
秀美槽碓“土瑶”村一角
“我在村里生活了60多年,经历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应该感谢共产党......”忙碌着给客人上菜的邓联转说道。
邓联转是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槽碓“土瑶”村人,如今他的土瑶菜馆每到周末游客爆满,一家老小齐上阵都忙活不过来,这位“土瑶”村里有名的小康户在2016年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回想起自己的脱贫致富路,邓联转深有感触。
当时,邓联转老伴常年患有慢性胃病,两个孙子上初中,儿子邓春引一直在家照顾老小,家庭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
帮扶干部结合邓联转户的实际,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先后帮助其申请并享受了C类低保金、医疗卫生补贴、农业补贴、义务教育寄宿生活补助和政府代缴养老金等政策。
仅靠低保和补贴过日子不是脱贫之计,帮扶干部引导家里主要劳动力邓春引种植杉树、生姜等产业,并帮助申请获得了产业奖补资金和开办小卖部启动资金5万元小额信用贷款。同时,还指导帮助他利用互联网、微信等学习农业技术和销售农产品,通过挖姜窖储藏生姜调整上市时间差,候准市场行情科学错峰销售,仅大肉姜一项就增收2600多元。靠着享受扶贫政策和勤劳的双手,2018年邓联转户顺利脱贫。
脱贫后,邓联转继续享受跟踪帮扶政策,他瞄准村里的旅游发展前景,续贷了5万元小额信用贷款和儿子邓春引在家开起了土瑶菜馆,每天营业额有3000多元,小日子越过越红火,2020年家庭人均收入达9493元,成了“土瑶”村里有名的小康户。
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土瑶菜馆生意火爆,邓联转没有忘记乡亲,优先在村里采购食材并热心帮助大伙销售特色农产品,还经常聘请村里贫困群众到菜馆做临时工、钟点工,带动周边贫困户共同增收致富。
邓联转的脱贫致富历程,可以说是土瑶群众脱贫摘帽的缩影。土瑶,是全国目前唯一仅存的一支瑶族支系,唯广西贺州独有。2017年底“土瑶”地区贫困发生率仍高达51.73%,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为确保“土瑶”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摘帽,贺州市纪委监委聚焦主责主业,用严格监督执纪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殷切嘱托在“土瑶”村落地见效。最终在2019年底,平桂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区)序列,该市纪委监委以“摘帽不摘监督”为切入点持续发力,督促各级各部门落实“四不摘”工作要求,保障巩固脱贫成果。
2019年,槽碓村成功荣获贺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荣誉称号,今年又列入贺州市平桂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试点村落。有了平台还得打出特色品牌,槽碓村发挥瑶山资源优势,按照“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思路走“短中长”产业发展道路,并充分利用村民家里空闲的房间,整合资源打造高端民宿项目,探索开发集土瑶风情、特色美食、瑶宿体验于一体的生态瑶乡旅游线路,吸引游客进村观光旅游、消费购物,不但有效巩固脱贫成果,还让村民们还吃上了“旅游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鲜红的标语立在槽碓村里最显眼的位置,这是对“土瑶”村脱贫摘帽后,迈向乡村振兴试点村的最好描绘。(贺州市纪委监委 李柏源 廖添慧)
蜕变后的槽碓“土瑶”村正迈向乡村振兴新起点
相关链接:图片·故事专题
编辑:王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