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民:普施善政 勤廉爱民
徐化民,清康熙六年(1667年)至十四年(1675年)任廉州知府。上任之际,正值廉州久经战乱、民不聊生,加上清政府长时间实行严厉的“海禁”和“迁海”政策,加剧了当地百姓的苦难。徐化民到任后,清廉为官、普施善政,城郭人民焕然改观、农业兴盛、市场繁荣、百废俱兴。百姓在安居乐业之际,无不赞颂徐公,歌曰:“廉州府莫道苦,抚我廉民徐父母。”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命令廉州府宣布“严洋禁”,不准百姓私造二桅以上的帆船,私自到海上贸易,抓住一律斩首;顺治十七年(1660年),廉州府实行了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设防,海船尽毁,寸板都不许下海,凡私自出海者一律处斩,船货没收;凡不执行海禁令的军政官民,革职严办,保甲人员处以斩刑;康熙元年(1662年),为了防止沿海百姓与拥戴南明、据守台湾的郑成功勾结,清政府又颁布了“迁海”命令,沿海居民被迫往内地搬迁五十里,设排栅、严出入。该令颁布后居民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地方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
整饬吏治 兴利除弊
徐化民到任后,整饬吏治,做好经营规划。一方面向朝廷详尽陈述廉州百姓的疾苦和兴利除弊的良策。清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同意对廉州府放松海禁,将排栅全部撤除,改设讯台。次年,清政权逐渐巩固,廉州府宣布取消了“迁海令”,允许渔民出海打渔,商人可以从事近海贸易。另一方面,在禁令解除后,徐化民招民垦荒、请开盐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修圩复市 节用爱民
为了尽快恢复圩市贸易,徐化民捐出了自己的大部分俸金,用来大量购建茅草屋,招集流亡在外的商人归来经商置业。在他的带动下,幕僚、部属各级官吏纷纷解囊,广建草屋,招引商贾,建立圩市。一时间,流亡在外的本地商人闻风归来,一些外地商人也慕名迁来。数年来,当地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市场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兴学重教 修缮文献
康熙十一年(1672年),徐化民开始兴办学校,创建府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一时间改变了传统陋习,兴起了尊老爱幼的风气。由于战乱反复,官府文献全部丢失。为更好地治理廉州,徐化民遍访民间,广泛搜集材料来参阅,但都杳无音讯。恰逢朝廷又要求纂修《大清一统志》,徐化民只好再次亲自遍访民间。后来终于从一名在钦江边垂钓的老贡生手上获得了明崇祯版的《廉州府志》残本,徐化民立即命人广搜资料校核、补正、纂修,文献得以留存至今。
徐化民治理廉州,勤政廉政、克己奉公、关注民生,百姓们非常感动。当被问起作为外乡人,他为何要如此安抚关心廉州百姓?徐化民答道:“父亲给我起名‘化民’,就是教育我日后要用自己的德行感化民众啊!”(合浦县纪委监委 岑昌秀 裴蕾 根据《廉州之廉》整理)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