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历后含苞实 只有丹心老不迷——由《大清相国》所想到的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7日 11:19 打印

  《大清相国》描写了清代名臣陈廷敬的宦海生涯。陈廷敬作为一个汉人,他21岁中进士,历任工、户、吏、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于相位,辅佐康熙皇帝51年,堪称一代名相。


  陈廷敬是清代泽州人,即今天的山西晋城。陈廷敬原名陈敬,字子瑞。顺治十五年,即公元1658年,陈敬刚刚20岁的时候参加科考就考中了进士,并且被选为庶吉士。因为同科考取的一个举子与其同名,因此,顺治特赐一个“廷”字给陈敬,从此改名为陈廷敬。


  读罢有所感,特别是其中“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这句,这是陈廷敬的《赐石榴子诗》,也是他忠心许国的自我表白。他出生时正值灾荒年景,朝廷腐败,贪官成患,百姓背井离乡,饿殍遍野,在此背景下成长的陈廷敬励志做一个好官、清官。


  此书给我深刻印象的,除了陈廷敬的《赐石榴子诗》,还有他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和“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的家国情怀。


  与同时期大臣相较,陈廷敬低调且实干,恪守儒家治国之道,知人知善,又不似于明珠、索额图、高士奇般玩弄权术。书中所提诸多古事,如会试科场舞弊案、德州捐粮、阳曲建龙亭、宝泉局铜料亏空案、云南盗库银协饷案、康熙南巡杭州等几大事件,生动刻画了陈廷敬纵横康熙朝政坛的生动形象。


  陈廷敬朝堂上不以迎合圣意而人云亦云,查案中不畏艰险追根求源,将个人官位升迁、得失荣辱置之度外,虽几次获罪降职,终获群众口碑和康熙信任。康熙皇帝评价其“卿为耆旧,可称全人;恪慎清勤,始终一节。”


  《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曾对历史上的陈廷敬有过这样的概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书中反复出现的“我本高洁”四个字,对于张汧是遗憾,对于郑恒是痛悔,对于高士奇更只是空话,而对于陈廷敬,既是他的初心之所在,又是他的善终之所依。


  由此想到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身处封建社会的陈廷敬都能做到清正廉明、为国为民、善始善终,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没有任何理由不守住做人的底线、为官的底线、干事的底线,有了这份初心,就能得始终,才能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南宁市纪委监委 刘梦云)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