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老杨”“战贫”二三事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4日 16:39 打印

大化瑶族自治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杨干稳(左一)与驻村工作队开展入户走访工作

 

杨干稳,是大化瑶族自治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也是该县纪委监委驻江南乡龙凤村脱贫攻坚突击队队长,他消瘦精干的身材,看起来没有一丝半毫的“官威”和“富相”,原本村里的乡亲们都叫他“杨书记”,处久了,竟变成了村里的“老杨”。


  其实47岁的“老杨”看起来并不老,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的大石山区里,他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如履平地,研究工作思维活跃、做事麻利,敢想敢干,倒像是个十足的“少壮派”。


  龙凤村坐落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除了沙漠之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地方”的石漠化地区里,全村人均耕地仅为0.22亩,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96户1390人,贫困发生率38.93%。面对这样的穷山薄土,“老杨”带着县纪委监委机关干部同龙凤村群众一道战天斗地,开山修路、发展特色养殖,誓拔千年穷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开展扶贫工作中,“老杨”十分注意发挥榜样的力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发挥能动性,逐渐使贫困群众树立起“我要脱贫”的积极思想意识。


  现任龙凤村村委副主任韦宝是吸引农村青年才俊回乡创业、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典型。在“老杨”和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和支持下,韦宝从广东辞职回乡创办了养殖场,养殖七百弄鸡近万羽,带动几十户贫困户发展养殖,成了村里致富带头人。


  “几年前他们家还是贫困户呢,看韦宝这个大学生不仅帮自己家脱了贫,还带着我们脱贫致富。”韦宝隔壁家的蒙大哥对这个上进的小伙子赞不绝口,感谢他带着自己发展养殖,创业增收。


  青年人的干事创业热情深得群众的认可,2019年韦宝高票当选村委副主任,敢闯敢干、有想法有激情的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舞台更大了。


  江南乡龙凤村干羊屯蓝美仙老宅是一间半石半木瓦结构的房子,约30平米的低矮屋里除了两张木床,一个高压锅,一个煮菜的小铁锅,其他一无所有。蓝美仙快60岁了,又没什么劳动技术,全家仅有几分旱地能种点玉米,收入微薄,再加上有病卧床的老人需要照顾,属于极度困难群众。


  蓝美仙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加固了房屋、老人得到了及时治疗,办理了低保救助,生活有所改善,但住房安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易地搬迁政策出台后,帮扶干部动员老人搬迁到外面居住,同时还能享受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但老人恋旧情怀故土难离,一直不愿意搬迁。“老杨”一次次翻山越岭的热心走访、真心帮扶,换来了蓝美仙的真心交底。


  “搬出去了,帮扶政策会变吗?搬得出、能住得下?”


  “放心吧,美仙姐,我一定帮你,但你也要找点零工做做多增加收入,要过上好日子,国家有支持,主要还得靠自己。”


  现在,蓝美仙不但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七百弄鸡养殖产业,同时还利用空余时间在乡村内打点零工增加收入,顺利脱贫。


  脱贫攻坚这5年,龙凤村实施危旧房改造163户,易地搬迁93户,建设9条屯级公路共9.66公里,全村22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路,其中通硬化路21条,打通了全村交通脉络。


  “基础设施上去了,生活环境条件好了,龙凤村才能有条件招龙引凤。”“老杨”经过多方面联系,前后争取到175万元资金用于建设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完成了村两委办公楼、村文化戏台、村篮球场、小学教学楼等基层设施建设。


  现在,龙凤村创建了“3+1”产业模式,以鸡、牛、羊和杂粮杂豆为主导的种养产业,形成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5人,产业覆盖率为100%,村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大化县纪委监委 韦康宁 蓝宇)

 

 

 

相关链接:图片·故事专题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