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崇尚劳动才能了解群众、深入群众——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中的劳动场景,生活在21世纪的我始终很难想象,知青习近平担二百斤麦子却健步如飞的情景。
令人惭愧的是,我的劳动经历十分的匮乏。不说担东西,可能连扁担、箩筐怎么用我都不知道。
我曾经闹过一个笑话。在验收完贫困户的甘蔗后,我指着旁边一片绿油油的农作物,对老乡说:“覃哥你看,旁边的黄豆长得好!”没想到覃哥却说:“那是花生。”场面十分尴尬。
难怪有人感叹,现在的年轻人肩不能挑、背不能驮,是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对照了一下,觉得这个形容十分准确。
从刚上山就气喘吁吁,到后来夏天担二百斤麦子,十里山路一口气下来,从最初的群众评六分,再到后来评十分,年轻时候的总书记也经历过筋骨上的磨炼,最终,他靠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了下来,因此成就了现在这样一副宇宙般宽广、厚实、伟大的肩膀。以前这副肩膀上担着的是麦子,而现在担着的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
只有心中装着人民,劳动的时候才会忘记肌肉上的酸痛和身体上的疲惫,这是我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经历中得出感悟。一个人,不管他的工作再苦再累,当他有了目标之后,一切苦和累都不算什么。一个共产党员,当他朝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前进的时候,任何坎坷、磨砺都挡不住他前进的步伐,反而会成就使命。
其实,同群众劳动在一起,这是增进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感情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广大一线驻村扶贫干部也要学着这样干,春种的时候帮群众撒种,秋收的时候帮群众割稻,果园里要剪枝,帮着群众一起剪,房子要盖了,帮着群众一起搬砖。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这样干了,群众就会对我们另眼相看,就会拿我们当自己人。
打破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界限,不是坐等,而是要主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号召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目的就是要我们多深入群众。在空调办公房里待久了,我们对基层的认识就会产生呆板印象和刻舟求剑般直觉,势必会影响政策执行和服务质量。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做到同群众交心,其实并不难,只要把群众放在心里,多用脚步去丈量基层,多到田间地头访贫问苦,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察看、民情恳谈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疾苦,解决老百姓的所需、所盼,交心也就不是难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脱贫攻坚将向乡村振兴全面过渡,这又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人生舞台。我将继续秉持“黄文秀精神”,扎根基层,崇尚劳动,甘于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把个人事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统一起来,今后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南宁市武鸣区纪委监委 叶天翔 伍冬晓)
编辑:王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