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从自己脱贫到带动更多人脱贫
彭高焜(右二)指导工人缝纫技术
“打工不用到处走,就业就在家门口。”凤山县桂青来料加工厂内,悬挂着这样一条醒目的横幅。
加工厂的老板彭高焜是一名“80后”,曾经在广东的制衣厂干了6年,2008年返乡后,做过建筑工、水电安装、运输等工作。因家境困难、右眼失明等,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
“国家政策好,我们更要努力奋斗,早日实现脱贫。”在政府的帮助下,彭高焜通过发展杉木、百香果等产业,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自己和村里种植的百香果,并且获得了相应的产业补助,收入不断提高,顺利实现了脱贫。
彭高焜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公益活动,热心帮助群众,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和三门海镇仁安村村委副主任。
“头衔”越来越多,担子也越来越重。彭高焜在自己努力奋斗实现脱贫的同时,千方百计为村里群众增收谋出路。因为自己在广东制衣厂学过手艺,经与县里手袋厂的老板接触后,他便有了在“家门口”办加工厂的想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帮助村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凤山县“三来办”的指导和后盾单位凤山县人民检察院捐赠8台缝纫机等扶持下,经过多方筹措,桂青来料加工厂正式挂牌开业。加工厂刚开业便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报名,光是贫困户就有20多人,在正常开工的情况下,工人们每月的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
2017年,仁安村实现整村脱贫,当时县里易地搬迁工作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为了让搬出来的贫困群众吃下“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定心丸”,凤山县委、县政府多方招商引资,积极在易地搬迁点附近开办企业。
彭高焜和村里的其他困难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脱了贫,他便想着,把自己开办的加工厂也搬到易地搬迁点附近,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就业、脱贫。2018年,在与县里相关部门负责人沟通协商下,他把加工厂搬到了县城距离易地搬迁点不足一公里的地方。
“我有两个小孩,都在凤山县城读书,我在加工厂上班,这里的小朋友比较多,平时放学后,我都把小孩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玩耍、读书,既不耽误做工,也方便接送小孩。”罗桂丽是平乐瑶族乡寅亭村的贫困户,家里有4口人,赶上易地搬迁的好政策后,从偏远的山区搬到了县城。罗桂丽的老公在外面靠帮人种树、护理山林赚钱,自己患有慢性病不能干重活,医药费加上子女生活费等开支较多,经常入不敷出。彭高焜把加工厂搬到凤山县城后,罗桂丽便到工厂做工,一个月下来也能有1500元—2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享受低保、教育补贴等政策扶持,2019年罗桂丽户顺利实现脱贫。
“尽我所能,为凤山县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彭高焜作为一名党员、仁安村的村委副主任和致富带头人,一方面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一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唱响青春奋斗的“主旋律”。(凤山县纪委监委 李知龙)
相关链接:图片·故事专题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