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家乡·看变化|清冽甘泉水 浓浓家乡情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5日 17:29 打印

  “泉水清澈,夏凉冬暖,不溢不涸,流泻百年,滋润千家。”甲泉,光绪八年(1882年),花月建造。


  近日,趁着周末闲暇,带着家中老人走进电影院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两个老人的记忆停留在二十多年前农村放的露天黑白电影,不承想现在还有这么舒适的观影环境。而我,记忆飞似的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家乡,脑海里最初闪现的就是村口的甲泉。


  我的家乡在武鸣区双桥镇伊岭村,甲泉就坐落在雅亭屯内,甲泉的正对面是一口大池塘,池塘底也藏着几个泉眼,源头活水自然流淌,清风拂面碧波微澜。村子坐落在这口大池塘身后,背靠着大山,静谧而安详,祖辈们在此繁衍生息。为了保护好生命之水,先辈们以石板砌池盖泉,装置磨槽引水,供人汲取,镌名“甲泉”。石板厚重而结实,夜以继日涌出的泉水伴随着岁月的变迁。甲泉边上建了一座凉亭,名为“雅亭”。


  家背山临水,城市在远方。在那缺乏玩具的年代,水对小孩子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那时,水池里有着很多小虾小蟹小鱼,再加上泉眼没日没夜地冒水,在那里和小伙伴可以玩上一整天,手指都起皱了还是不肯罢休。口渴了就双手合十捧起水喝,泉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犹记得小学时父亲跑长途,我们都会帮他打好十几瓶大瓶的泉水放车上,陪伴父亲远行。

 

聊家乡·看变化|清冽甘泉水 浓浓家乡情

夜以继日涌出的甲泉泉水甘冽清甜


  那个时候煤气灶还没有普及,傍晚,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大人们开始挑着扁担,扁担两头是铁质长型圆桶,沿着池塘边的小路过来挑水回家。泉眼旁边的石头深深烙下两个脚印,那是无数人在这边取水留下的痕迹。家里的那一口大缸,要来回挑五六趟才能满上三分之二,足够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小孩放学后帮着分担家务,去摘菜后到池塘边洗菜,时不时被旁边的人游泳溅起的水珠打湿了衣服。夏天大人们挑水叮叮当当,小孩在岸边扑通扑通跳进池塘嬉戏游泳,夕阳西下,余光透过山隙洒落在农家一排排淡了颜色的瓦片上,炊烟萦绕在半山腰仿佛仙境一般。这是记忆里家乡最美的画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天到来,池塘边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柳絮随风飘扬轻落在水面,一晃一晃游曳着。池塘表面冒着热气,早起的妇女们一早就提着装满衣服的水桶来到池塘边洗衣服。早晨的池塘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你一言我一语拉着家常,谁家有什么喜事、谁和谁有口角、哪家的娃调皮、哪家的媳妇能干等等都在这里完成了信息交流,一个多小时洗衣服的时间你可以知道周边的大量信息。洗完衣服,妇女们又各自回家到田里地里忙乎去了。


  那时候的道路还是泥土路,靠着皎洁的月光走夜路,家家户户住泥瓦屋煮柴火饭,大人们农耕不辍,日子简单清苦。“六分旱地,二分山地,二分田地”的地理环境,在农耕自给自足的年代,伊岭村也属相当恶劣的自然环境,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而今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时光带走了岁月,我们已然长大,家乡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二十多年,家乡从窄小的泥土路到宽敞的城市大道,从没有电视、电话到有电脑、手机,从泥瓦房到楼房,从自行车到家家户户配置小汽车。郭沫若笔下的诗句“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的伊岭岩、南宁花花大世界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000亩的梦想小镇也是武鸣区重点推进的大型文旅项目;伊岭溪谷休闲农业示范区也吸引了市内外的众多游客……党的好政策给予了伊岭村腾飞的翅膀,村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局面,现在的伊岭村是武鸣区有名的富裕村之一。家乡的美好生活离不开父辈们的艰苦建设,更离不开国家的惠农政策,家乡的幽静和谐、迅速发展正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党中央在决策上又给予农村的发展保驾护航,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部署下,我的家乡伊岭村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工作在武鸣城区,离家乡不远,经常回家看看,每一次都能发现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不变的是家乡的泉水,依然清澈,依然清凉、依然还是孩子们玩水的天然水池。现在的我们,又带着小孩回到我们儿时玩耍的地方,他们嬉水玩耍,犹如那时无忧无虑的我们。年华似水,岁月如一指流沙缓缓地在指尖流淌,尽力去细细体味家乡幸福的味道。(南宁市武鸣区纪委监委  苏星)

 

建设中的梦想小镇(覃华 摄)

 

编辑: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