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定边爱民勤廉政 马革裹尸不复还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3日 17:07 打印

合浦“廉洁丝路”廉政文化展厅马援雕像(左一)

 

  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兴平县东北)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要论他与北海的不解之缘,还要从东汉建武十七年说起。

 

  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女子征侧和她的妹妹征贰联合其他奴隶主举兵造反,攻占了九真、日南、合浦等岭南60多座城邑割据称王。为了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东汉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统兵南征。马援带领援军来到合浦,接替了在合浦病逝的楼船将军段志的部队,“遂缘海而进,随山勘道千余里”(《后汉书·马援传》) , 第二年三月,即建武十八年(42年)春,便深入到浪泊(今越南河北省仙山)一带。这里山高水险,毒雾弥漫。面对险境,马援指挥若定,带领军队不避艰难困苦,英勇作战,首战告捷,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接着,马援领军一鼓作气,穷追不舍,屡获大胜,并于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斩杀了征侧、征贰,把首级传送到京师,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3000户。面对封赏,马援没有居功自得,而是继续率领大小楼船2000多艘,士兵2万多人,围剿二征余部,使岭南全境得以完全平定。

 

  马援每到一处,都组织人力,为郡县修治城郭,并开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马援还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地方,并向当地人申明,以便约束。从此之后,当地始终遵行马援所申法律,所谓“奉行马将军故事”。

 

  平乱战事结束后,马援还动员自己的部下留下来,帮助当地经济建设。因此在岭南留下了“马留人”“马留话”的佳话。至今合浦客家话中还称合浦的土著语言为“马留话”,合浦土著居民为“马留人”。

 

  马援出征岭南,平叛安边,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战功卓著。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以位高权重去谋私利。他在交趾作战时,士兵因瘴疫之害,十之四五病死于此,马援通过深入民间了解到常用薏苡果实煮水当茶,能治疗筋骨风湿,避除邪风瘴气。马援按此方试用,果然奏效。马援班师回朝时,当地吏民送了合浦珍珠等特产给他,他都拒绝了,因看重当地的薏苡果实大,就想把它作为种子,于是拉了一车回中原推广种植。当时的人以为车上装的是合浦珍珠等珍奇之物,权贵们都猜疑他,但马援生前没有人向皇帝报告。等到马援病逝,有人上书诬告马援,说他先前从合浦运回来的都是明珠文犀,还在奏章中描绘合浦珍珠的样子,引起了皇帝的愤怒,以致马援的妻子和儿子深感恐惧,不敢把马援的灵柩埋入祖坟,仅仅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埋葬。宾客旧友没有人敢去吊丧。马援的妻子和儿子自己用草绳连接在一起,到朝廷请罪。皇帝拿出权贵们的联名告状给他们看,才知道被诬害。为此,马援的侄儿马严等及朝中的正直之臣前后六次上书为马援诉说冤屈,皇帝派人核查后,才知实情。马援得以平反。

 

  马援征交趾归来后,人们都称贺他为“马伏波”,但他总觉得他与过去的伏波将军路博德相比,功劳没有路将军大,而封邑却比路将军多,因之心里老感到不安。他想到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方边境,他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马援的这句名言是说,男子汉应当死在边疆,用马皮包裹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这就是因马援而出现的又一个成语“马革裹尸”。

 

  马援在合浦留有“伏波滩”“伏波庙”“铜鼓塘”“铜船湖”“马留人”“马留话”等典故遗迹。历代编修的《廉州府志》,以及许多历史文化书籍都为之作传,并进行了详细记述,有的地方还专门开研讨会纪念马援的功绩。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时至今日,马援之言依旧振聋发聩。虽然马援的事迹和著作只是散见于历代典籍之中,然而将这些零星的史料梳理出来,集结在一起,仍然可以还原出鲜活的马援形象。

 

  一个人为国家、为社会究竟做了些什么,无论如何是不会被埋没也是埋没不了的。为塑造北海廉政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外来先贤无疑是值得我们纪念的,马援正是其一。(北海市纪委监委 陈珏羽 根据《廉州之廉》一书整理)

 

编辑:韦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