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谭大姐家的生活像花儿一样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6日 15:51 打印

谭素芳正在挑选、摆放准备烘干的菊花

 

“大姐,您在这产业园工作多久了?收入怎么样?您家脱贫了吗?”

 

“跟这些花打交道两年多了,每天有130块钱收入,可好啦!2018年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我们家就脱贫了,日子越过越好!”

 

为督导检查2020年度扶贫成效考核“四合一”迎检工作准备情况,11月11日一大早,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督察组深入川山镇开展监督指导工作。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何顿村万亩产业园区旁的菊花烘干房里,谭素芳大姐一边跟工友们娴熟的整理摆放黄灿灿的菊花,一边笑盈盈地跟督导纪检干部话家常,讲述她如何从苦日子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

 

谭大姐家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何顿村,与丈夫育有一对儿女,夫妻俩没什么文化,日常靠种植水稻玉米、种桑养蚕和丈夫当屠夫、打些临工等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2015年精准识别时,谭大姐家还住着危房,儿子和女儿正在上大学,每年数以万计的高额学杂费,夫妻俩得靠跟亲戚朋友东凑西借才能维持。就这样,谭大姐一家因学致贫,被识别为贫困户。

 

“一对一”帮扶工作开始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覃良英成了谭大姐家的帮扶干部。覃良英帮助谭大姐在儿女读大学期间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根据谭大姐种桑养蚕、种植玉米水稻等产业量,适时帮忙申请产业补助,还帮忙获得了小额信贷红利以及其他政策性补贴,并鼓励谭大姐夫妇在农闲时转移就业,外出务工或到乡镇内扶贫产业园工作以增加收入。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精准帮扶,把谭大姐一家紧巴巴的日子慢慢地盘活起来。

 

“没有政府帮扶之前,家里很是困难,都有点想劝孩子们放弃继续读书了,可是我们家孩子自幼懂事成绩也好,儿子考上了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女儿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不给读又觉得对不住孩子,我和孩子他爸都没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当然特别希望孩子们能多读书上大学,将来有个好的工作,就不用像我们这样过苦日子。可是家里条件又摆在那,当时真的是愁坏了我们。”谭大姐说起曾经的苦日子,依然感受到对孩子们深深的愧疚。

 

“幸好,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扶贫工作队来了,帮助我们家解决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帮扶干部简直就是我们的恩人。”话锋一转,谭大姐脸上堆满了笑容。

 

在帮扶干部覃良英的精准帮扶下,谭大姐丈夫何维坤外出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谭大姐在家种桑养蚕、种植水稻和在乡镇内扶贫产业园打临工,也有着相对好的收入,家里原来矮小潮湿的泥巴瓦房经过危房改造变成了敞亮的楼房,两个孩子也顺利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去年、今年家庭年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谭大姐一家先后获得了低保金13484元,危房改造补助30000元,种桑养蚕、种植水稻等产业补贴13840元,小额信贷红利12000元,养老补、参合补、农耕补、慰问等其他政策性补助约8000元,加上发展产业、外出务工的收入,他们家已成了屯里脱贫致富的典范户了。”帮扶干部覃良英如数家珍地道出了谭大姐家这几年的收获。

 

“这段时间正是收菊花、烘干菊花、包装成品最忙的时节,我们产业园优先聘用附近的贫困户过来帮忙,每天130元的工钱,谭大姐已经在我们这帮忙有两年多了,特别勤劳能干!”产业园菊花烘干厂覃经理如是说。

 

闲聊中,谭大姐和她的工友们已整齐摆放好五个货架的菊花,正等待着送进密闭房烘干。

 

当督导干部问起谭大姐对扶贫工作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时,大姐连连摆手并竖起了大拇指说:“现在我们贫困户住房、工作、上学看病什么的都有国家政策作保障,种养产业还有政府补贴,比起以前这日子是好得太多了,我们心里只有感激,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这么好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美的,我们感到很幸运很幸福!”说罢,谭大姐像个孩子一样,扬起手里的菊花,幸福地笑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韦艳慧)

 

相关链接—— 图片·故事专题

编辑:韦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