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蚕丝变金丝 编织致富路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9日 11:27 打印

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龙友村贫困户兰建国夫妇在忙着缕蚕茧

   

  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龙友村兰建国的蚕房里,一筐筐、一袋袋雪白的蚕茧堆成堆、排成队,等待着过秤。

   

  “多亏了镇纪委和扶贫工作队的牵线,蚕丝的收购价格已经从年初的12元涨到了20元。这批蚕丝我们起早贪黑养了20多天,预计能卖8000多块。”兰建国的妻子韦爱南带领着几个村民忙着缕蚕,当聊到蚕丝的收购价,韦爱南对镇纪委和扶贫干部充满感激。

   

  兰建国是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前,妻子外出务工的时候伤了腰,外加两个孩子读书,一家五口仅靠干农活的微薄收益生活,收入拮据。直至2016年底,在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的鼓励、支持下,兰建国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政策,做起了“短、平、快”的养蚕产业,随着蚕丝价格的逐年提升,生活逐渐得到改善,腰包也慢慢鼓了起来。尝到了养蚕的甜头,2020年初,兰建国扩大了养蚕规模,蚕房扩建到近200平方米。

   

  “按照去年每斤25元左右来算,今年收入肯定翻一番!”望着扩建的蚕房,兰建国自信地对妻子说。

   

  但就在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兰建国规划的“致富梦”。蚕茧价格比往年低了很多,4月底,第一批蚕丝仅卖出了平均每斤12元左右的价格。

   

  “这蚕丝收购价格上不来,我原先扩建蚕房的钱就还不上......就怕亏得太多,又返贫啊,真是愁死我了!”着急的兰建国向来访的镇纪委工作人员倒起了苦水。

   

  随着走访的深入,镇纪委发现,在以蚕丝为致富支柱产业的龙友村,还有许多养蚕户和兰建国一样,受疫情影响,蚕丝卖价不理想,成为可能面临返贫的“边缘户”。

   

  镇纪委及时将监督检查情况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并监督指导镇扶贫办、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扶后盾单位,对蚕丝采购企业进行严格筛选,筛选出一批有资质、口碑好的企业、订购商等,确保蚕丝收购价格稳中有升,同时,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切实解决蚕丝滞销等问题。

   

  为保障产业扶贫持续见成效,东江镇纪委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特色产业治理为抓手,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聚焦该镇百香果、西红柿、哈密瓜等特色产业开展监督,对产业奖补资金的项目审批、实施、验收进行检查,确保扶贫产业奖补资金落实到位,奖补资金惠及贫困群众。

   

  “多亏落实了产业奖补,熬过了最艰难的两个月。6月份蚕丝的收购价也上来了。价格稳住了,不会返贫啦!”兰建国的爱人韦爱南一边缕着蚕茧一边向镇纪委工作人员感慨地说道。

   

  “按照今年蚕茧平均每斤18元收购价算,即使在疫情影响和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兰建国近200平方米的蚕房,先后也能养出12张蚕丝,每张卖4000元,去掉人工等费用,半年蚕丝的毛收入也有3万左右。”该村主任兰维恩帮兰建国算了一笔账。

   

  “微信到账8463.1元。”

 

  看着微信“钱包”里刚刚到账的蚕丝款,兰建国笑得合不拢嘴,信心满满地表示:“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有了政府做后盾,我发展产业没了后顾之忧。明年年初,我打算租邻居的土地,扩种桑树,争取每批养2.5张蚕种,增加收入。”

   

  “蚕丝变金丝,编织致富路”已成为东江镇龙友村的真实写照。村民民们相信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们的桑蚕产业会越做越大,钱袋子会越来越鼓,生活会越来越美。 (河池市金城江区纪委监委   张敬   覃晓)

 

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纪委书记覃晓(左一)入户开展产业奖补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并和贫困户们一道缕蚕茧

 

  相关链接:图片·故事专题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