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知行观
—— 读《习近平在梁家河》有感
深入运用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强大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与师生座谈时高度评价了“知行合一”的辩证思想,并鼓励新时代青年学子深入研思“知行”的思想智慧,励志成才、自强不息。注重“知”的提升和“行”的实践,在总书记七年梁家河知青岁月里就有所体现。
《习近平在梁家河》记录了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彰显了丰富知行观的本色,全书客观真实,篇幅简洁,文风素朴,蕴意丰富。可以说,书中的只言片语就让我震撼,沉浸书中,我受到了一次次的心灵洗礼。
“知”是知识与智慧的合体,是“行”的基础并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广泛阅读,汲取养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一方面,他不管何时何地,走去哪里总是拖着一大箱书,积累深远学识;夜晚,他借着微弱的煤油灯读书,树立远大抱负。从熟读《中国通史简编》到跑了近30里路去借《浮士德》一书,青年习近平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另一方面,为了深入了解延川的老百姓,他住在隔壁的窑洞里,没事就跑去跟村民聊天,给他们带去“外面世界”的知识,也慢慢融入了集体,走出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大道。这两方面“知”的积淀,为他在之后转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智慧的养分,并使他当上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后,正确带领了全村百姓建沼气池、打淤泥坝、挖吃水井、办代销点、缝纫社和铁业社种种实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行”是实践,是理论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体现我们党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体现出“知行”辩证思想中“行”的魅力。
习近平出身于高干家庭,父亲是老革命家,有着卓越的思想智慧,但他下乡当知青并没有一丝娇贵气和优越感,他不但与梁家河百姓同吃喝同住行,而且在对待孩童、老人、残疾群众和贫下中农充满爱心和关怀,也是在那个时候,他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为了解决村里能源的问题,解放生产力,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他用积淀的理论知识亲自建造沼气池。他步行40多里路赶至县城,向当地县委汇报自己去四川学习的想法和沼气建设的建议,并把对沼气能解决农村生产生活问题的美好憧憬传递给领导们。事实证明,在他坚守正确信念和艰苦努力下,村里第一口沼气池终于“脱颖而出”,征服了所有人,也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闯出了一条大道,为安定民生做了重要贡献。
知行合一,既重视知又注重行,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开阔视野,培养良好作风的基石。
“知行合一”有利于建设清明、正气、清廉的从政氛围,培养领导干部良好作风。知耻、从善、廉政,这是当今从政者的标尺。如果一面喊廉洁廉政,一面却贪污腐化,最终败坏了党政之风气,也失去政府公信力,不得民心。只有“知行合一”,砥砺以德服人和清正廉洁的作风,推行廉洁政治才能取信于民,实现长治久安。(南宁市纪委监委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纪检监察组 韦敏)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