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征妙联整顿吏治

来源:《兴安廉吏史话》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9日 18:13 打印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字子寿,广东曲江县人。张九龄不仅以卓越的文学才华与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赫赫盛名, 同时也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传世名相。他风度潇洒,为官清廉,在任宰相时手握实权,能与唐玄宗坦诚对话,影响盛唐的政治形势。他是盛唐时代一个关键人物。


  张九龄在童年时代就非常聪明,对文学情有独钟。据《宰相传》介绍,他7岁能写出流畅的文章,到了青年时期,更加勤奋学习。13岁时他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刺史读后感叹道:“此子必能致远”。此话后来果然言中。张九龄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一举金榜题名,高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景云元年六月,身为太子的李隆基举天下文士亲自问策,张九龄以其对策优秀,被提升为左拾遗。唐玄宗即位后,又调任左补阙,工部待郎,后转为中书待郎,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一步一个台阶,做了众相之首的名宰相。


  唐玄宗前期还是个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但后期却逐渐走向昏庸,国内局势日趋恶化。张九龄怀着治国安邦的心理力挽狂澜,任人惟贤,反对压制人才,因此他任用了一大批贤臣,使国家的清明局面得到了维持。


  这一年,为整顿地方吏治,他离京察访,自湘水南行,船至桂北兴安境内,见晚霞染彩,飞鸟归巢,不觉诗兴大发,吟道:“落日催行舫,逶迟洲渚间。谁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瞑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中流澹客兴,惟爱鸟飞还。”名相的诗虽吟得清明悠闲,但胸中却忧国忧民,心事重重。


  次日,张九龄深入民间走访,并向百姓征联,就县令和知府官员作出公正的评判。这时,恰巧遇上寺院游僧化斋归来,名相向前施礼,征得一联:


“王县令出头理政民有主,


吴知府笑口常开只谈天。”


  此联一出,名相心中顿时明白了几分。张九龄约知府、县令品茶,并提出每人自撰一联,以述其职。吴知府心多口快,抢先吟得一联:


“官场巧作戏 笑口常开庶民乐,


仕途遇名相 官运亨通福禄全。”


  张九龄听罢,嘿嘿一笑,连说了两个“要得”,“要得”,你吟的是一付精妙绝伦的“求官”联。吴知府听了名相的夸张,心中又惊又喜,升官发财的念头又增添了几分。


  王县令慢慢站起,谦虚地说:“下官才疏学浅,吟得不好,望名相多多点拨。”接着吟出了另一联:


“为官担重任 吏无戏言勤理政,


行舫逢良师 造时审势指迷津。”


  张九龄听了,哈哈一笑,也连说了两个“要得”,“要得”,你吟的是一首平淡无奇的“勤政”联。两对相比,吴知府的对联经典许多。不过……,张九龄话锋一转,正经说道:“这是我张九龄一家之言,今日到民间走访,得佳联一付,言简意明,在此转赠给两位亲民的父母官。”


  “且慢,且慢。”吴知府一听有联相赠,如获至宝,赶忙从行囊中取出笔墨纸砚,请名相挥毫。张九龄也不客气,将征联略加改动,在宣纸上郑重写下:


“王小出头民有主,


吴大有口只谈天。”


  据传,经过民意考察,百姓评判,吴知府与王县令易位,这付征联成了张九龄整顿吏治的经典教材。唐开元十八年(730)夏,张九龄曾任桂州(今桂林)都督,摄御史中函兼岭南道按察使,虽不满一年,却政绩显著,罢免了一批贪官污吏,任用和提拔了一批正直而有才能的人。时人对他有“明察吏事,面决是非,口成案牍,咸得其平”和“自揽辔(pei,同“配”)登涂下车,按察五岭,德化而风美”的好评。唐玄宗很赏识他耿直、清正、肃然的风度,每逢朝中推荐官员,都问“风度能若九龄乎”。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