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邦柱:勤政爱民 清廉自守
据考证,古代梧州籍廉吏中最高寿者,当属明代广西梧州府苍梧县旺甫人石邦柱。他少年时即以“奇童”之名著称于梧州。当地坊间至今还流传着少年石邦柱机灵聪敏的故事。
一个艳阳高照的春日,少年石邦柱与小伙伴们来到梧州城北门外一条无名山谷游玩。但见谷地里,树影婆娑,流水潺潺,花开遍地,争奇斗艳。石邦柱兴趣盎然地欣赏着这一派大好山光春色,随口吟唱起韩愈的诗句来:“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唱吟之间,石邦柱击掌一声叫好,然后对同伴说道:“百花林,百花林,这里就叫百花冲嘛。”据考,百花冲这个地名,正是明朝成化年间开始有记载的,可见故事所讲并非凭空杜撰。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时年21岁的石邦柱赴省城参加乡试,果然不负“梧州奇童”之美誉,一举考取举人。明代的乡试,每三年一次。这次乡试,也是成化年间的最后一次。弘治十五年(1502年), 37岁的石邦柱与同为苍梧人的何士麟同列壬戌科康海榜进士。石邦柱举进士后,梧州人在城内塘基街(今河东市区大中路一带)建“金榜传芳坊”予以纪念。“芳”,美好的德行或名声。当时梧州的百姓,对这位青年才俊那是丝毫也不吝啬溢美之辞。
石邦柱所中的康海榜,是弘治皇帝在位期间的最后一次科考。而在康海榜的297名进士中,大多“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如状元康海,尽管在文学上颇有建树,任翰林院修撰后,却因宦官“刘瑾事败”株连,被削职为民。又如,19岁参加殿试就高中榜眼的少年进士孙清,授翰林院编修,后改任陕西提学副使,未见大用,很早就去世了。即使如曾官居兵部主事的探花(第一甲第三名)的李廷相,也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所累,官职几度起起落落。在这些众多才俊的仕途之中,石邦柱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他的表现又与别的人有所不同。那就是他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其勤政爱民之心却始终如一,真不愧梧州百姓给他树的“金榜传芳”牌坊。
石邦柱举进士之后,随即出任广东南海县知县。据清同治《苍梧县志》记载:石邦柱在海南任县令时,由于他勤政爱民,离职时,士民们都依依不舍,还特意推举长老为代表到总督和巡抚衙门,陈述他的政绩,请求上官把他继续留任海南县令。当时明朝官员考核分两种,一种是京察,考核在京的五品以下各级官吏,六年一次;一种是外察,三年一次,考核各地的地方官吏,也被称为“大计”。弘治年间,朝廷把原先由中央巡按御史和地方按察司一起负责考核的“大计”,变为直接由各省巡按御史和巡抚一起来主持考核。据考,明朝不单设广东巡抚衙门,而是设立两广总督府总管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两广总督府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开始设于梧州,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才迁肇庆。明代两广总督府设在梧州共有112年的历史。石邦柱离开海南县令的时间大致是弘治十八年(1505年)。如此看来,当年海南老百姓来到梧州为石邦柱陈述政绩,尽管两地有西江水路直达,但往返至少也需要一个月以上,尤其是溯江而上的劳顿之苦可想而知,这也足以说明海南老百姓对石邦柱的敬佩之情。
尽管海南老百姓最终未能留住他们衷心喜爱的县令,然而,这一年石邦柱从僻远荒凉的海南,调繁华富庶的安徽萧县任县令,这足以说明朝廷对他政绩的认可。也是这一年,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原本身体就一直不好,却又工作强度过大的一代英主明孝宗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18年,享年36岁。说起明孝宗的勤政,还有一个故事:他每天上朝听政,除早朝外,还恢复早已废弃的晚朝制度,他常披阅奏章到很晚,从来不允许太监代批奏章。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明孝宗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大臣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嘱咐是“任用贤臣”。正是由于明孝宗给儿子朱厚照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子,所以,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之初政治还算清明。而这也给石邦柱这样的忠臣志士提供了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
朱厚照的父亲弘治皇帝虽给他留下了不少贤臣,但作为帝皇的他,很快就荒废政事,官场也不可避免地百病丛生。像石邦柱这样有作为的地方官员,他们的命运就平添了诸多的不可预知。正德年间,政绩突出的石邦柱从萧县知县迁柳州知府。他在柳州任内,多有建设,兴建学宫,凿渠引水,大力兴利除弊。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瑶民暴动”所实施的安抚政策。所谓“瑶民暴动”,就是自正统至嘉靖(1442—1539)年间广西中部大藤峡瑶民起事反抗朝廷压迫。正统七年(1442年)瑶族首领蓝受贰率领瑶民起事,打击贪官污吏,严惩豪强地主。蓝受贰不久被害。新首领侯大苟继起带领斗争,先后攻州破县,影响扩及两广大部分地区,队伍发展到万余人。成化元年(1465),明朝遣兵十六万兵马围攻大藤峡,侯大苟战死,余部在侯郑昂带领下攻入浔州(今桂平)府城,并一度攻占容、藤两县,斗争持续数十年。正德五年(1510年)后,瑶民暴动队伍又再度活跃,沿江数百里,出没不定。这时,正值石邦柱到任柳州知府。柳州与瑶民起事的“大本营”浔州,直线距离不过百多里,更有便利的水路连通。柳州的瑶民由于对过去地方官府的一些做法不满,不时起来造反,而一些流贼也乘机浑水摸鱼。一时之间,造反的瑶民和流贼纠缠在一起,搞得地方鸡犬不宁,人心惶惶,社会十分混乱。
石邦柱到任后,经过深入民众中了解情况,冷静分析后,认为广大瑶民之所以起来造反,只是对地方官府一些做法不满,不能与流贼混为一谈。于是,他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对造反的瑶民采取以理安抚的方法,使暴动的瑶民纷纷归附,流贼被孤立。对扰乱社会治安的流贼,则坚决予以捕捉清除,社会很快便安定下来。然而,石邦柱却因触犯当权人物,由柳州知府降官长沙丞。在长沙任职期间,石邦柱依然不畏权贵,朝廷称赏,迁南京户部郎中(正五品),后补任工部屯田司(工部是主管工程建设的机构,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司),其间又一次触犯执政者,出为瑞州知府。在瑞州期间,恰逢遇上饥荒,饥民遍地,为了解决灾民的生活困难,他和部属四出奔走,赈灾难民,终于使面临死亡的灾民得以存活,当地民众感动得泪流满面。
不久,石邦柱称病辞官回梧州。回到家乡后,他在桂江西岸山麓修筑龙泉书院,教授族人和乡里子弟,在院周边购置田产,耕稼助学。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逝世,终年80岁。(梧州市纪委监委 林柏江)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