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土 手里有产业 心中有群众——记良庆区大塘镇锦亮村第一书记蒙雷
蒙雷(左)正在了解脱贫户家中青头鸭养殖和销售情况
“2017年,锦亮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6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3万元到2019年收入18万元,整整多了6倍。”谈起一个个数字,南宁市委宣传部选派良庆区大塘镇锦亮村第一书记蒙雷喜不自胜。
锦亮村位于南宁市南部、大塘镇的北部,全村440户1846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57人,是良庆区十个贫困村之一。
“锦亮村靠近南宁市区,又位于325国道和兰海高速沿线,为什么没能随着首府、五象新区火红的发展势头‘明亮’起来?反而成了贫困村?”这是2017年3月刚来到良庆区大塘镇锦亮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蒙雷心中的困惑。
脚下沾有泥土才能帮扶到位
为了搞清楚锦亮村贫困的原因,蒙雷坚持“沉下去、扑下身,不当外人,以村为家”的态度,拉上村干部陪自己走村串户,三个月时间,把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7个自然各坡19个村民小组走了一遍,并在每个村坡召开群众会议,寻找致贫原因。
在熟悉村情民意的过程中,蒙雷逐渐找到了锦亮村发展滞后的原因。
锦亮村虽然位于城郊,但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导致村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差以及没有自己的产业成为锦亮村脱贫路上的“绊脚石”。农村道路建设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为解决道路给锦亮村带来的“出门不方便”“产业进不来”“产品卖不出”等一系列难题。蒙雷与驻村工作队、村委干部在广泛走访调研的情况下,科学规划了锦亮村路网建设实施计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计划。
2016年-2019年,锦亮村共争取到1366万元上级扶贫资金用于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方面,修建了22公里的村内水泥道路,7个自然坡全通水泥硬化路。
“蒙雷书记到村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帮扶干部由衷感慨道。
手中握着产业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兴旺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村民腰包鼓起来,才能切实体验到获得感、幸福感。
为帮助贫困户找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增收路子,锦亮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开展统筹种植澳洲坚果和养殖青头鸭。目前,锦亮村已建成澳洲坚果产业扶贫示范园,带动21户贫困户种植澳洲坚果105亩,全村发展澳洲坚果种植1200亩;23户贫困户养殖青头鸭超一万羽,户均增收8000元,有效带动群众家门口增收致富。
同时,通过联系后盾帮扶单位订购、爱心企业消费扶贫、单位饭堂订购、电商销售、淘宝直播带货、抖音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锦亮青头鸭”销售。今年1—5月,共销售“锦亮青头鸭”品牌青头鸭2000余只。为今年疫情期间遭受农产品直销困境的贫困户解决了销路难题,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此外,锦亮村还大力发展优质稻、糖料蔗、甜糯玉米、西甜瓜等产业,有效的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目前,锦亮村的集体经济项目澳洲坚果产业扶贫示范园、百香果基地、光伏发电站、沃柑基地……营收能力逐步提升,2020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3万元。
心中装着群众才能干好工作
“群众的认可就是我前进的动力。”这是蒙雷的心声。
2017年,村里贫困户黄某某的女儿身患极重度地中海贫血症住院,昂贵的医疗费一下成了压在这个仅靠务农创收家庭的一块石头。
蒙雷在了解情况后,为黄某某办理网络捐助,带着他在南宁奔走为女儿办理输血手续,找医院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当时生活困难的很,要不是蒙书记的帮助,我们家真是无能为力了。”黄某某感激地说道。
2019年贫困学生谢某某考上苏州大学,她担心家庭经济状况而心理压力大时,蒙雷积极为其争取社会捐助2万元助学金,并积极办理“雨露计划”,又鼓励她“向前看,努力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好医生”。看到她脸上露出的微笑,蒙雷感到十分的欣慰。
裤腿沾着泥土,心里装着群众。驻村多年来,蒙雷深入田间地头,遍访百姓家,用心、用力、用情,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为贫困群众做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逐渐构写出一张清晰的锦亮“脱贫致富发展图”。(良庆区纪委监委 李宏丹)
编辑:王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