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志,激发内动力

来源:《党风廉政教育》丛书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1日 11:42 打印

  “黄副书记,你们什么时候有空下去验收我养的鸡,我准备要卖鸡了。”贫困户陆逵泰对我说。


  “好的,昨天刚刚和镇扶贫办确认产业项目验收的有关事项,等一下我联系你的帮扶人,争取明天过去验收。”


  “好,谢谢。”


  “卖完这一批还要继续养吗?”


  “养,我打算今年再养一批。”


  “好,好。”


  2019年7月的一天早上,贫困户陆逵泰主动来到村委找我,要求对他所养的鸡进行验收,以便申请“以奖代补”项目补助。回想这半年陆逵泰的变化,我和村委的同志感慨万千,反复的思想工作终于起了效果。


  路东村是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较为富裕的村,2015年开展精准识别,两户家有残疾人的农户被认定为贫困户,而陆逵泰户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底,受组织委派,我到路东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通过走访,我对贫困户有了一定了解。其中,陆逵泰家有2人,户主陆逵泰和他残疾的儿子,陆逵泰仍处于不种、不养、不工作的状态,仅靠收几亩地地租和低保金过日子。陆逵泰本也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因车祸失去了女儿,儿子也落下了残疾,和妻子也离了婚,一个人独自抚养儿子。家庭变故对他的打击很大,一个本不是很开朗的人,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了。2018年初,在村委讨论帮扶计划时,我们也反复做陆逵泰的思想工作,并宣传城区对贫困户产业奖补的有关政策,动员其开展养殖,就近寻找工作,但他以儿子残疾需要照顾为由拒绝了我们的建议,反复做其思想工作也没效果。虽然陆逵泰能享受到一些政策照顾,如低保、医保等,通过土地流转每年也有一定的收入,但我认为,脱贫致富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政策补助,必须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这样的脱贫才更有质量、更有意义。


  改变贫困户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扶志”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要改变他的精神状态,必须好好地找到他心里的症结。我经常上门与他谈心,鼓励他为他儿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做一个有上进心的父亲,努力为其打开心结。经过一年多反复的思想工作,陆逵泰的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以前虽不富裕,但是一家人也过得较为开心,但发生车祸以后,一切都变了,加上儿子的病一直没痊愈,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导致现在我这个样子。”听到这番话时,我知道他是发自内心的,他的思想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我和其他帮扶干部不断鼓励和激励他树立起对生活的热情。2019年4月,陆逵泰找到我们,表示希望能开展养殖提高收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争取早日脱贫。我们指导协助他购买了鸡苗,并向镇扶贫办申请了产业奖补,经过三个月的养殖,第一批鸡已经成功出售。


  也许几只鸡的收入不能对陆逵泰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但我想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走出了自食其力的第一步。生活中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贫困。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一名扶贫人,必须用心、用情去关心每一户贫困户,特别是“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从精神上、思想上入手,鼓励他们自力更生,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纪委 黄俭)

 

编辑:严雪莹